http://info.organic.org.tw/supergood/front/bin/ptd...
有機栽培之蟲害防治技術
|
害虫防治技術之原則大致可歸納為害蟲防治技術之原則
防治時機、防治部位及使用量。時機是指害虫在發生初期族群密度尚低時就須加以防治,通常以經濟危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為上限。而經濟危害水平因害虫種類及其防治法而異。
時機的掌握在於對害虫族群之發生動態與特性能確實瞭解與監控,適時加以處理而達制敵機先之效。防治部位乃考量害虫之為害虫期及其棲息與取食習性,例如鱗翅目害虫多以幼虫期為主,較小型的如蚜虫、粉蝨、薊馬及葉蟎等則除卵期外全期皆能造成危害,有的隱藏於葉背脈絡間或其他縫隙中不易察覺,有的則蛀食莖或果實內部難以觸及。故需瞭解其生物特性與生活習性,針對關鍵虫期採用有效之藥物、天敵或其他方法。處理部位務求正確,以免人力、物力之浪費。
使用量更是直接影響防治成本,包括單位面積之用量及使用時間間隔等。自然農藥與生物性農藥可能因揮發性較強或易受溫濕度、紫外線等環境因子影響,施用間隔要比一般化學農藥密集。
生物防治法則視所用天敵種類而定 。如玉米螟赤眼卵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 Chen)自卵至羽化在 25。C下約需 10 天,故田間釋放約每天1次 。基徵草蛉(Mallada basalis (Walker))幼虫期約 14 天,故每 10 ~ 14 天釋放 1 次。讓天敵之齡期稍有重疊,不致有空窗期。
上述三大原則操作得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充分瞭解害虫是防治工作之首要,害虫相越單純就越容易操控。良好的網室設施除可隔離部份較大型害虫,如蛾蝶類、金龜子類等,使害虫相較為單純,並可延緩小型害虫如蚜虫、粉蝨、薊馬及葉蟎等之入侵與族群發展。
|
一、以防治超甜玉米之亞洲玉米螟為例
|
1.
|
害蟲相:
造成玉米經濟損失的害虫種類比其他作物較為單純。播種後發芽前,有鳥害啄食種子,在播種時小心覆土避免種子裸露可減少被啄食。發芽後輪生初期有被盜蛾類危害苗株,可在播種前整地時加長浸水時間、增加翻土次數與曝曬時間,並清除附近雜草以減少鄰田虫源入侵。發芽後約 2~3 週開始至採收則以亞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為主要害虫,偶有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ubner)或玉米穗夜蛾(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發生但多不嚴重。
|
2.
|
族群動態:
玉米螟卵塊在玉米發芽後約 2~3 週輪生初期即有發現,持續至採收。每卵塊平均約有 30 粒卵以上,幼虫孵化後開始為害並可分散為害鄰近植株。
|
3.
|
棲息及取食部位 (圖一):
亞洲玉米螟卵塊產在葉背,危害期在幼虫,自卵孵化後先取食葉肉組織或葉軸。稍長或第二齡以後自心葉或葉與莖接合處鑽入蛀食莖。雄花抽穗後為害雄蕊、取食花粉。雌穗抽絲時取食絲部,並自絲基部或穗與莖接合處鑽入或自莖移入果穗,蛀食果粒及穗梗。
|
4.
|
防治技術:
田間發現有螟蛾卵塊即開始進行防治。
|
(1)
|
生物性藥劑:
蘇力菌餌劑或蘇力菌可濕性粉劑加展著劑。將藥劑局部性地施於心葉、雄花、雌花絲及果穗與莖接合處(圖二)。每公頃每次餌劑 20 公斤或可濕性粉劑約 1 公斤。每週 1 次至採收為止。
|
(2)
|
生物天敵:
將含約 1000 粒玉米螟赤眼卵蜂蛹之蜂片釘於葉背(圖三),每公頃每次 150 片,均勻分佈於田間。每週 1 次至雄花抽穗前 7 ~ 10 天為止,連續至少 3 次以上。果穗之保護影響經濟價值至鉅,故自雌穗抽絲至採收尤為防治重點。 此時除由蛀食莖部移蛀果穗之幼虫外,已羽化之成虫可在絲部及果穗上或附近產卵,而自絲部或穗與莖接合處鑽入果穗為害,且族群密度更高,絕不容稍忽。赤眼卵蜂在雄花抽穗前 7 ~ 10 天以後所調查得之螟蛾卵塊被寄生率,因卵蜂之分散及自然發生之故,未放蜂區與放蜂區之間差異不顯著,此時應停止放蜂。此二種防治法配合使用效果更佳。螟蛾卵塊的卵粒可能有少數漏網之魚未被寄生而孵化,餌劑恰可誘殺之,亦同時可誘殺偶發之甜菜夜蛾及番茄夜蛾,有相輔相成之效。
|
農業試驗所研發中之生物天敵
針對時下危害較為普遍或嚴重之害虫,農試所將採自國內田野或自國外引進之有效生物性天敵,進行其生物學、飼養方法及防治效果與技術等試驗評估。有的已被應用於田間,但仍有許多種類的大量繁殖與應用技術尚在研究改進中。茲舉捕食性及寄生性天敵為例,略述其生活習性與應用技術簡介如下。
一、捕食性天敵
1.
|
捕植蟎:
防治葉蟎。台灣現有三種捕植蟎在大量繁殖,分別為溫氏捕植(Amblyseius womersleyi Schicha)、法拉斯捕植蟎(Amblyseius fallacis Garman)與智利捕植蟎(Phytoseiulus persimilis Athias-Henriot)。前者為本地稱,普遍發生於台灣各地,對二點葉蟎(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效果較不理想。故 1985 年自美國引進法拉斯捕植蟎及 1989 - 90 年自美國與澳洲引進智利捕植蟎。其生活週期自卵至成虫因季節而異,約 4 ~ 20 天,雌成蟎壽命約 25 ~ 40 日,可產卵約 50~60 粒。但 32。C以上之環境不利其發育。全虫期皆能捕食各齡期之葉蟎,尤喜捕食卵,一生可捕食 200 ~ 300 粒。 以防治網室內木瓜上神澤氏葉蟎(Tetranychus kanzawai(Kishida))為例:該葉蟎於木瓜生育全期皆有發生,生活週期短,自卵至成蟎所需時間因溫度而異,約需 7 ~ 34 天蟎雌成蟎壽命約 5 ~ 29 天。環境適宜時短期內即能發展成龐大族群。 必須在平均每葉低於 200 隻葉蟎時即釋放捕植。其釋放部位在下位葉柄基部,將裝有天敵之容器懸掛其上(圖四)。每次每株約 500 隻捕植蟎,約每月 1 次,直至栽培期結束。
|
2.
|
尖狹下盾蟎:
(Hypoaspis aculeifer(Canestrini)) 厲科,下盾蟎屬,除卵及幼蟎期外全虫期皆能捕食根蟎。蟎性喜潮濕,乾燥環境對其不利。 25。C下自卵至成蟎約 10 天,成蟎壽命可達 70 日。雌成蟎一生可產 115 粒卵,可捕食 394 隻若蟎。根蟎乃球根作物之世界性重要害蟎。台灣地區至 1985 年開始調查蔥、蒜、韭、唐菖蒲、百合等球根作物,才發現已日趨嚴重。1991-92年台中地區花卉,如唐菖蒲、百合若不予防治有 90% 以上被害。羅賓根蟎(Rhizoglyphus robini Clapareda)為台灣地區危害球根作物之主要根蟎種類之一。亦喜高溫多濕,自卵至成蟎約需 9~24 日,隨溫度而異。雌成蟎一生可產 100 - 500 粒卵。為害初期地上部徵狀不明顯,待明顯時根蟎密度已高,地下部幾乎被害殆盡(圖五)。植物被根蟎口器取食造成之傷口易被病原菌侵入,如萎凋病、莖腐病、軟腐病等,二者複合為害,更加速植株之死亡。
|
|
|
3.
|
基徵草蛉:
(圖六)可捕食潛蠅、粉蝨、葉蟎、介殼虫及蚜虫等多種小型害虫。在 25~28。C下,自卵至成虫約需 20 ~ 25 天,高溫不利其孵化率。卵期約 4-5 天,幼虫期約 14 天,蛹期約 7 天。成虫取食蜂蜜加啤酒酵母粉可維持壽命 3 ~ 4 個月,一生產卵 1000 粒以上。農試所已發展成功草蛉之人工微膠囊飼料及大量飼育技術,能隨時提供大面積防治之需求。於作物栽植初期或上述害虫發生初期即予釋放,可延緩害虫族群增長。釋放幼虫期或即將孵化之卵為宜,以防螞蟻掠食。釋放量因作物種類而異,持續去每 10 ~ 14 天釋放 1 次。
|
|
|
4.
|
錨紋瓢虫:
(Lemnia biplagiata(Swartz)(圖七) 幼虫與成虫皆能捕食多種為害蔬果之蚜虫,如棉蚜、桃蚜、偽菜蚜、白尾紅蚜、桔蚜等,捕食量高。25。C下卵、幼虫及蛹期分別約需 3 ~ 4 天、7-8 天及 4-6 天,成虫壽命多長於3個月,一生可產卵 1000 粒以上。蚜虫發育期短,例如棉蚜在 25。C下自出生至可成熟產子代僅需 5 日,又可行孤雌生殖,短時間內可發展成龐大族群,故於發生初期即應予防治 。可釋放瓢虫幼虫或即將孵化之卵,釋放部位以新發嫩葉為主 。釋放量因作物種類而異,約每 7 天 1 次。
|
|
|
5.
|
南方小黑花樁象:
(Orius strigicollis (Poppius)(圖八) 若虫、成虫期均能獵食薊馬、粉蝨、葉蟎、蚜虫等小型害虫。25 ~ 27。C下,卵期約 3-4日,卵產於植物幼嫩組織內,表面只露出一圈白色卵蓋。自孵化至成虫約需 12 日,雌成虫壽命約 30 日以上,可產卵 200 - 400 粒。一生可捕食薊馬 200 ~ 300 隻;或葉蟎 500 - 600 隻。薊馬類害虫以普遍為害蔬果之南黃薊馬(Thrips palmi Karny)為例,卵產於植物組織內,約4-5天後孵化,幼虫期約 3 ~ 4 天,蛹期約 5 ~ 6 天,成虫壽命 2 0 天以上。幼虫及成虫主要棲於葉背為害,密度高時亦取食花器。
|
|
|
二、寄生性天敵
1.
|
防治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L.)
現有三種寄生蜂,分別為小繭蜂(Cotesia plutellae Kurdjumov)、彎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 Horstmann)及雙緣姬蜂(Diadromus collaris Gravenhorst)能用來防治小菜蛾。
小菜蛾為十字花科蔬菜上極難防治之害虫,1746 年即有記載,亞太地區列為十字花科蔬菜之首要害虫,近年來歐美地區也日增其重要性。該虫終年發生約 20 代,世代重疊嚴重。25。C下卵、幼虫及蛹各期分別的需 3天、 9 天及 4天,雌成虫壽命約 6天,一生可產近百粒卵,族群發展迅速。蔬菜發芽或移植後即開始有外來之成虫入侵產卵。卵多產於葉背沿葉脈凹陷處。孵化之初齡幼虫取食葉背面之表皮及葉肉組織,殘留上面表皮呈半透明食痕,二齡以後則呈穿孔食痕。雖全株皆可能棲息,仍喜食嫩葉。
因小繭蜂之田間寄生率先高後低,二種姬蜂則呈穩定上升,故田間應用時三種寄生蜂可配合使用。初期用小繭蜂,中後期用姬蜂。釋放蜂蛹或成虫。將含蜂蛹之蜂片或裝有成蜂之容器固定於離地約 1 公尺之物體上(圖九),以防螞蟻掠食。每次每公頃約 2000 - 2500 隻,蔬菜栽植初期釋放 1 次小繭蜂,中後期1次姬蜂。
|
2.
|
東方蚵小蜂:
(Eretmocerus orientalis Silvestir)(圖十)為銀葉粉蝨(Bemisia argentifolii Bellows &Perring),是本地寄生蜂中最普遍之種類。自卵至成蜂羽化因季節而異約需 14 ~ 30 天,成虫壽命約 18 天。雌成虫除寄生外並能取食粉蝨若虫,一生可寄生 100 ~ 200 隻、取食 50~80 隻。銀葉粉蝨乃園藝作物重要害虫,廣佈於全世界,寄主植物達 500 種以上。族群發展迅速且齡期重疊,25。C下自卵至羽化約需 27 天,雌成虫壽命約 19 天可產卵 113 粒左右。
|
3.
|
柚小蜂:
(圖十一)底比斯釉小蜂(Chrysocharis pentheus (Walker))與岡崎釉小蜂(Chrysonotomyia okazakii(Kamijo))皆能有效寄生為害一般蔬果之蔬菜斑潛蠅(Liriomyza bryoniae (Kaltenbach)),與番茄斑潛蠅(Liriomyza bryoniae (Kaltenbach)),異角釉小蜂(Hemiptarsenus varicornis (Girault))與華釉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Westwood))則為非洲菊斑潛蠅(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之優勢寄生蜂。斑潛蠅於作物栽植初期至採收皆有發生,發育期短、繁殖力高,密度高時嚴重影響植物葉片之外觀與光合作用。例如非洲菊斑潛蠅在 25。C下之卵、幼虫及蛹期分別約需 3、5 及 9 天,雌成虫壽命因交尾次數而異約 14 ~ 24 天,可產卵多達 500 粒以上。
|
結語
為避免農藥殘留的問題,生物防治該是最能被接受防治害虫之方法。但生物天敵的效果通常比一般藥劑遲緩,對於害虫經濟危害水平要求更嚴格,防治時機需更提早。必須深入瞭解要防治之各種害虫,包括生活習性、族群動態等,並時時作調查與監控,適時適位地進行防治方能奏效。由於生物天敵與標的害虫之間是一種生態消長關係,生物防治法很難將害虫完全滅絕,殘存的少量害虫可能造成農產品外觀上的小缺陷,甚至見到虫跡,消費者觀念要能認同。如此,方有利於生物防治之推展。
資料來源: 余志儒、陳炳輝,「有機栽培之蟲害防治技術」,永續農業-有機農業產品之產銷策略專輯,2000.6.第十二期
|
harmonic1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