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blog.xuite.net/precious101/naturefarming/63196245-%E8%87%AA%E7%84%B6%E8%BE%B2%E6%A5%AD+-+%E8%B6%99%E6%BC%A2%E7%8F%AA%E8%91%97+%28%E7%B9%81%E9%AB%94%29


《自然農業》(韓國)趙漢珪著

                               序
 20世紀90年代初,我們曾經預言:“21世紀的主導食品是綠色食品”。最近幾年,國際、國內多起涉及食品安全的事件相繼發生,引起了全國政府和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極大關注,也印證了我們預言的準確性。
 我國從1990年開始開發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即綠色食品,目的就是為了以此為突破口,改革傳統食物生產方式和管理手段,實現農業和食品工業 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將保護環境、發展經濟和增進人民健康緊密地結合起來,促進環境、資源、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經過12年的發展,綠色食品產品開發 已有了一定的總量規模,並且形成了以“技術標準為基礎、質量認證為形式、商標管理為手段”運作的制度安排和框架體系,成為我國維護食品安全的一個主要手 段,在國際上也有了較大的影響。事實證明,對綠色食品的開發,有助於實現我國農業生產的安全化。
 自然農業是與我國的綠色食品在農業生產方式上相類似的一種農業生產模式,有其自身的特點,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在國內,對其理論及技術應用的系統 介紹卻一直闕如。現在,權治敏先生將韓國自然農業協會會長趙漢珪先生所著的《自然農業》一書翻譯、介紹過來,為我國關心和從事綠色食品生產的人們提供了一 個很值得借鑒的模式。
 統觀全書,我覺得趙漢珪先生在自然農業的基本理論方面,主要強調了三點:一是順應自然規律,不把人的意志強加到作物及畜禽的身上,不以各種化學物品催其生 長,而是創造適宜的條件,讓它們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己固有的潛能。這樣做的結果是,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而且避免了生產資料的浪費;二是就地取材,活 用當地有益的微生物,促進作物與畜禽的生長發育,以一方水土,發展一方農業,而不是毫無辨別地,盲目地使用化肥等“外來物質”;三是以相輔相成為本,充分 利用各種生物之間的相生、相剋的關係,讓農場內部資源充分發揮其作用,而不是以現代農業手段硬性干涉,破壞生態的平衡。上述這些主張的核心,是要有一顆尊 重自然和珍惜自然的農心。這正是以追求高產品為目的的現代農業所缺少的。而對大自然的不尊重,也正是現代農業之所以會產生種種弊端的根本原因。
 在對自然農業的基本理論進行闡釋之後,趙漢珪先生以大量篇幅詳盡介紹了自然農業的具體生產方法。這些操作技術,都是十分簡明易行的,因此,本書不只是一本 理論層面上的研究成果,也是十分實用的,方便於農業生產者進行具體的操作。這樣,本書的譯介,便有了具體的現實意義。為此,我們應該感謝趙漢珪先生,為人 類的明天,做出了貢獻;也應該感謝權治敏先生,為中韓之間的農業交流,付出了心血。


 中國綠色食品協會主席   劉連馥  

2002年10月


                               前言
 要想理解自然農業,有必要瞭解一下自然農業誕生的背景、基本原理和哲學思想。所以,我想再闡述本文之前先對這一點做些必要的說明。
 我生於農村,從小就和農業結下不解之緣。我14歲那年“六•二五”戰爭爆發。在硝煙瀰漫的日子裡,我加入了故鄉水原的農村青年俱樂部。正是當年的這一舉 動,造就了今日的我。我雖然在戰亂之中連中學都沒有念,但堅持自學,終於在26歲時考上了水原農林高等學校,29歲那年畢業。

背離現實的教學內容令我大失所望

當時我一邊經營奶牛場、養豬場和養雞場,一邊上學唸書。可是唸著唸著,我卻感到學校所傳授的農業和畜牧知識完全脫離了農村的實際,這給我帶來了莫大的痛苦。久而久之,有一次期末考試我竟然交了白卷。
 我是多麼想上學呀,這遲到的學習機會,對我來說又是多麼來之不易!但是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當我意識到學校所傳授的農學完全脫離農村現實的時候,其失落感是不可名狀的。
 失望之餘,我放棄了上大學深造的念頭,決心親手辦一家農場試試。於是我找來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墾出十町步(每町步相當於一公頃)的荒山,辦起了華南協業的農場。
 在經營協業農場的同時,為了當地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我曾參加過農業改良俱樂部和生活改善俱樂部等組織。通過這些活動,我開始一步一步地投入到實質性的農業活動中。

東渡扶桑六十餘次潛心研究日本農業

這一期間,我幸運地有了一次學習日本先進農業的機會,那是1965年韓日協定簽訂之前的事。當時,日本成功地舉辦了一次奧運會,經濟發展成就輝煌。在農業領域,正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旨在糧食增產的各項重要政策得到深入貫徹。日本的農業發展水平令我非常羡慕。
 可是,我也看到了可怕的另一面。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看到了農村的年輕人才正漸漸地湧入城市。可當時的日本也並沒有想到,他們的農村會變成現在這樣後繼無人,三十多歲、四十多歲的小夥子因找不到配偶而苦惱抑鬱。
 想到日本的現實一定會影響和波及到韓國的農村,因此,我決定學習日本農業。
 為了瞭解日本農村的發展和變化狀況,學習日本的農業政策,我先後訪問日本六十多次,從北海道 到沖繩,實地考察了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乃至消費者的廚房。我還考察過其他好多國家。通過考察訪問,基本弄清了在亞洲東部地域存在的很多類似問題。
 在多次訪問日本的過程中,我有幸遇見了三位日本導師,受三位導師的深刻影響和啟發,孕育了今天的自然農業。但令我至今遺憾的是三位導師均已過世,未能親聆教誨,我是從諸位導師的著作中學到的。
 這三位導師在日本各自獨立從事過農業研究和實踐,對農業有自己的見解,是探索農業世界的先導者。我之所以拜他們為師,是因為想研究具有日本本土特點而有別於一般的農業。

● 山岸已代藏先生——卓越的觀察力

最先遇到的導師是創建山岸會的山岸先生。山岸先生並不是理論家,但確實是實實在在的實踐家,更是一位心胸寬闊並充滿愛心的農業先導者。即便是養雞,他也要把尊重雞的基本權力放在首位。先生諄諄教誨我們,要想在養雞業獲得成功,精神要先行於技術及經營。
 先生洞察自然,教誨後輩尤其嚴格,先生的“非見勿行,非行勿言”這句名言,對於我們以農業為生的後輩,在今天也是崇高的實踐格言。也就是說,遵循自然規律 發展農業,是保障農業本身的客觀前提。特別是我從先生那裡學到的有關養雞、養豬等諸多理論和實踐經驗,已有效活用在韓國自然農業中。

● 柴田欣志先生——活用酵素和微生物

第二位導師就是著有《酵素法之本意》一書的柴田欣志先生。1965年10月,經龜井夫
 人介紹,我拜訪了家住謙倉的柴田欣志先生的夫人,通過柴田欣志先生夫人的詳細介紹和說明,我慢慢地領悟到了先生深奧的自然觀、酵素和微生物世界。
 當時的日本正處在盛行旨在糧食增產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域資源的時期,有很多農戶積極參與了最大限度地活用土著微生物和土著酵素的實踐活動。據說酵素農業方 法這個詞也是柴田欣志先生最先使用的。先生的宅前有塊農田,農田中間蓋有一間十坪(每坪合3.3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小房是專門製造和保管酵素用的。
 據柴田欣志先生夫人講,柴田家原來是做麵包的,由于先生被醫生診斷為患肺結核病,便關了小店,搬到山裡燒炭去了。有一天,不知是夢還是虛幻,聽到了讓他“清晨起來後,吃伸向東方的枝或草裡最先被陽光照射的嫩芽。”的話。
 柴田欣志先生按照這個提示進行了嘗試,結果身體漸漸得到了恢復,再一次檢查身體時,發現結核病被治好了。抱著好奇和試一試的想法,先生採集了芽的汁液用在做麵包上,結果面不僅發酵得很好,而且麵包的味道也特別香,從此麵包店便興旺起來。
 我在訪問時,親眼看到噴施這種液體的農作物在茁壯成長,纖弱的樹枝也發出新芽。將這種液體灑到廁所裡還能滅蛆,還能使快要腐爛的魚停止腐爛。
 進入十多坪大小的酵素室,能看到擺着很多裝滿酵素液的杉木桶,室內可以聞到馨香宜人的酵素味。先生的夫人告訴我說:“樹木中精氣最強的是杉樹,果實則要數木通。”
 無論在日本,還是在韓國,我曾無數次地實踐酵素的使用方法。現在,很多會員都會實踐,並收到滿意的效果。
 那時候我好不容易得到的先生的著作《酵素法之本意》,至今仍珍藏着。

● 大井上康先生——營養週期理論

第三位導師就是培育出巨峰葡萄的大井上康先生。我拜讀先生的著作《新栽培技術的理
 論體系》不下幾十次。
 先生闡述的植物生理生態理論,使我用一個嶄新的視角來觀察和認識植物。植物營養週期理論,使我們能與植物進行對話和交流。我從這本書中領悟到了植物也有類似人類的“妊娠反應”。
 植物在形成花芽時期,也就相當於婦女懷孕的妊娠反應時期。這個時期施用含酸的磷酸肥料,是不是會獲得更好的效果呢?我從實踐中看到了令人驚喜的效果,每個 莖節只結一個果實的茄子和辣椒,竟然能結4~5個果實,如果配合其生長週期持續地供應養分,植物就不知疲憊,收穫時間會大大延長。把這一方法應用到養雞和 養豬,延長了產蛋期,增加了豬的產仔率和分娩次數。

三位導師奠定了自然農業的基礎

我覺得若把三位導師的卓越創意和與眾不同的觀察力以及富有愛心的自然觀融為一體,必將發揮出巨大的力量,能夠挽救生活在逆境中的農民。於是我把三位導師的業績與韓國的風土人情有機地結合起來,經過三十多年的反覆實踐,對理論進行不斷的整理,創建了今天的韓國自然農業。
 我出身於嚴格的儒教家庭,小時候接受儒家思想教育,長大了曾一度迷戀佛教,現在則信仰基督教,努力把聖經的教誨活用到農業實踐中去。
 我之所以選擇自然農業的原因,無非是為了生存,為了找回農民的主權。我認為在現行農業政策和農業經濟理論以及農牧業的技術指導下,不僅無法維持農民的生計,就連國民的健康也無法得到保證。
 現在運用在指導亞洲東部的農業方法中,哪還有真正意義上的韓國農業方法?或者日本的農業方法?或者是產生於這個地域的農業方法?請看一看韓國的農業技術歷史。
 李氏朝鮮時代末期,隨着軍閥和勾結政客的商人的入侵,統治者開始了對農民的搾取和掠奪,傳統的朝鮮農業方法從此開始消失。以增產糧食為名,先從農業試驗場 開始,在全國推廣了深耕多肥的農業方法,農民被短期增產的魅力所誘惑,被自上而下的強大壓力所征服。這種現象從上一代傳到下一代,致使後人誤以為這才是真 正的農業方法,盲目追隨了四十餘年。
 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又受到西方文化及思想方式的衝擊,硬把剛剛成形的剝削、掠奪和補償式的農業,更進一步地引到了被破壞、殺傷和放棄的農業上。
 農業領域年輕的優秀人才,享受着被商業資本滲透的獎學金,有意無意地鑽研着為商業資本家服務的學問,即強求農民和消費者支出的學問。從國外留學歸來的學 者,以提高產量為目的,在大學或研究所裡面身居要職。可是這些被國外培養的博士和教授,卻荒廢了開拓數千年的故鄉、農土和農心。而為了研究地域農業,熱愛 自己的故土,站在農民一邊的學者,卻被人視作迂腐的傻子。
 農民本身也早已放棄了自己的主權,也無法為自己的農業支付一分錢的研究經費。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是肩負着延續生命和培育勞動力使命的“天下之大本”的農業,其實是在盲目地、毫無防備地、隨波逐流地飄蕩着。

需要旨在維護生活的農業經濟學

無情的現實深深地觸動了我,為了挽救被破壞的環境,將國民從有害食品中拯救出來,我決心實踐自然農業、有機農業。
 我們現在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可是號稱研究科學的學者們,卻嗤之以鼻,從中作梗。我記得不久前在韓國漢城舉行的一次演講會上,有位日本學者就公然宣稱“有機農業是無法實踐的,是亡國農業。”
 請大家靜靜地想一想,假如迄今為止的農學與農業技術沒有問題,怎麼會造成目前農村的衰敗和破落呢?沒有超越結果的理論。背離農村現實的純理論性的農業技術和農業經濟學,該到了認真清理和反思的時候了。
 我們應該探索出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用我們的雙手,創立能夠維護我們生活的新的農業經濟學。
 為了阻止環境繼續遭到破壞,為了子孫後代的健康,讓我們以生產健康食品的農業為目標,守衛我們的地域,守衛我們的農心,以自然規律為本,共同走向幸福的未來。

                                             第一章
                      自然農業的基礎
 1.自然農業的原理
 1)順應自然規律
 從務農者的立場來看,農業究竟是什麼?農業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們以大自然為舞台,以創造維持人類生命和健康的營養物質為目標而付出的崇高的勞動。它又是將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同陽光、空氣、土壤和水等自然條件相結合而從事的生產食物的產業。
 為此,我們應以先哲留下的自然觀和真理為基礎,不是走回過去,而要面向未來。要適應經常變化的自然環境,不僅要顧及到自己,還要尊重他人以及其它動植物的基本生存權,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開發和活用當地的自然資源,營造無愧於子孫後代的生活樂園。
 人類要維持自己的生命,僅靠自身的力量卻什麼也造不出來。自以為最了不起的人本身,也不是靠自己的意願來到這個世界的,連死亡也不是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雖說人類號稱萬物之靈長,但事實上卻連管理和控制自己都做不到。
 自己吃下的食物能靠自己消化嗎?要知道胃腸是靠自律神經蠕動,並非為人的意志所左右。人的胃腸若被人類貪得無厭的慾望左右,那就是喝乾太平洋也無法滿足的。可是自然卻深知慾望的界限,為了維護人的健康,賦予胃腸節制和秩序。這便是自然規律。
 自然的運行並不是由人類的知識所能左右的,所有的生命都應該相互認可、相互尊重,都應該在自他一體的原理與和諧中延續和繁衍。這不就是自然規律嗎?
 遵循自然規律的耕作和飼養畜禽,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農業。人類用自己淺薄的知識,用化學或物理的理論製造出了許許多多的化學劇毒品,而被這些化學劇毒品所玷 污了的商業主義和工業的農學與畜牧學,是同尊重生命、承認自己以外的客觀存在、同所有的生命共存共榮的農者之心是格格不入的。
 2)所需材料就在身邊
 我小時候聽奶奶講過這樣的話:“三年不吃自己的大小便,臉上就會長黃花。”為了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我耗費了長達四十多年的時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三年以上吃不到自己的排泄物栽培的當地蔬菜,就會得糖尿病或黃疸型肝炎,得了這些病,臉上或身上的皮膚就會變黃。
 我從奶奶的這句話中又悟出了一條道理,燃燒或發酵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物質所生成的養分,對維護自身的健康會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栽培黃瓜要用黃瓜側芽配製的天惠綠汁,栽培西紅柿的側芽配製的天惠綠汁就是這個道理。詳見第二章天惠綠汁。
 我在實踐中領悟到了生產食物所需要的材料就在我們身邊,並且足以滿足生產需要。
 請想一想,維護我們健康的食品到底是什麼?顯而易見,它不只是用人類的知識創造的,而是靠大自然的力量培育出來的。漫長的歲月,貼近自然和珍惜自然的就是農民、就是農業。所以說“農者天下之大本”也。
 請再想一想,深山老林裡的樹木並不是運用人類的知識創造出來的,也不是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營養學的分析和化驗得到的結果。這些學術理論只是說明各種現象或事物,是將分析結果體系化而已,是“無生命”的學問,絶不是對生命和自然奧秘的揭示。
 對於人類知識尚未開墾的土壤,隨着歲月的流逝會越來越肥沃,一直到深層。無需用機械耕耘,植物的根系自然會伸展到土壤深層。這就是生命體適應地域及環境來維持其生命的自然規律。
 我們不應該繼續採用投入巨額農資和無休止的勞作來從事農業生產,不應該繼續採用物理學式的思考方式,不應該繼續採用無生命的分析營養學或商業性的本本主義農學。自然農業是以熱愛自然的親情、與自然共榮的農心和同自然取得和諧的農業。
 3)享樂於生產過程
 我們要面向未來的生活,若被以陳舊僵化的觀念提出的目標所束縛,得到的只有徒勞。要知道農民一生埋頭務農也只能積累40~50次的經驗。就連這有限的經 驗,也並不是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積累的。我們要適應變化的環境,順應相輔相成、共存共榮的自然大潮,以嶄新的面貌和動植物一起共創未來。這才是真正的農者 之道。
 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適應季節的變化進行自我調節。種子充分發揮自己固有的特性開花結實。而近代農牧業則提出各種人為的目標,無視自然規律,徘徊在人為的束縛中。
 真正的農民應享樂於生產過程,用親情熱愛自然,在相互信賴和完全平等自由的基礎上,在順從自然規律的發展中,體現生命的價值,飽嘗人生的喜悅。所謂愛情, 就是父母疼愛子女之情,是無微不至地照顧子女,從子女的健康成長中感受到喜悅之情。這才是作為萬物之靈長、動植物之父母的農者之心。
 用自然農業方法養雞時,給剛從孵化器孵化出的雛雞,開始就喂生硬的糙米,喂纖維素含量大的竹葉,目的是為鍛鍊雞的胃腸。養豬亦然,從出生第四天起喂草,仔 豬吃草吃得挺歡,根本不患寄生蟲和下痢等疾病。這是通常的養豬常識所無法想像的事實。土壤也不用機械耕耙,直接播種。通常認為地耕得越深,根扎得也越深。 然而,事實相反,只進行淺耕的,根扎得反而更深。
 讓畜禽和農作物靠自身的力量維持生存,開始看起來顯得苛刻,但能激發其對生存環境的適應能力,能激發其固有的潛能。像這種讓畜禽和農作物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己固有潛能的做法,就能為其強壯的一生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才是真正的農者之愛。
 4)在“0”的位置觀察
 對農民來說,將觀察標準的着眼點放在什麼位置是最為重要的問題。在觀察事物之前,首先要想到作為觀察主體的自身到底是誰,是怎樣形成的,是用什麼作為基準獲得判斷力的。
 我們擁有的能力源泉,就是來自大自然中的動植物、陽光、空氣、水和泥土等,就連我們的意志表現或判斷能力,也是受自然界有形無形的影響而形成的。說沒有一樣是單純靠人類自己的力量形成的也不為過。
 比如,對於農作物的根,人們一直以為地耕得越深越細,則對根部生長發育就越有利。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那樣,那些生長在深耕細作的土壤裡的農作物根,很容易被 拔出來。與此相反,要想拔出沒有進行深耕而播種的農作物的根,就容易拉斷根莖。那麼,哪種耕作方法能讓根扎得更深?哪種耕作方法對農作物更有利呢?
 換句話說,我們必須擺脫迄今為止被農學或農業技術認為是常識的束縛,必須把自己放在“0”的位置上觀察動植物,這樣才能發現其真正的本質。只有將誕生在歷 史中的自己,擺在歷史中的現在這個“0”位置上,以尊重對方的相輔相成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態度觀察事物時,才能談得上公正的觀察。到了那時,我們的農民, 還有所培育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還有自然資源的陽光、空氣、水和土壤等,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各自的潛能。
 人類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存在於大自然的調諧中,它不是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在觀察外部之前,先觀察自身內部,觀花之前,先看其根,在評價對方之前,要將自己判斷標準的着眼點放在“0”的位置上。擺正自己的位置,這是我們首先要具備的思想前提。
 5)以相輔相成為本
 相互信賴是最基本的。動植物與人類的關係不應該是無視自然規律的掠奪與脅迫的關係,而應該是以相輔相成為基礎的共存共榮的關係。
 討厭蒼蠅就應該控制蛆的孽生和生長環境。不願意除草就要想方法設法控制雜草生長。利用草和草之間的競爭,就能控制不利於農作物的雜草發芽和生長。草不僅僅 給農民帶來了煩惱,也能幫助農民解決煩惱。人類要對自己給蛆提供了使其孽生與生長的場所,以及給雜草提供了使其滋生與生長的環境的過錯進行反思。這種過錯 積累起來,只能使農民自討苦吃。
 因為生長的主體是雞和豬,所以它們的生長應該交給它們自己,人類不應該剝奪它們的生長權力。採用無視家畜生長規律,用機械化的飼養方式培育出來的豬,怕寒冷,易得病,其結果只能導致現代畜牧業生長過度地依賴藥物,痛苦只能由農民自己來飽嘗。這就是近代畜牧業的弊端。
 現代科學不知哪兒出了錯,不醒悟這麼巨大的錯誤,反而越來越助長它。我們再也不能把正在衰敗的農村,依附於這種既需要大量生產費用,又壓抑農民主體性的近代機械化畜牧業技術上了。只要我們熱愛自然,為子孫後代的未來着想,就不能對這種情況聽之任之了。
 為了守衛我們的故鄉,守衛為我們生產糧食的農村,我們要同心協力,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只有相互信賴,和諧共存,才能迎來繁榮。這就是自然農業,這就是農者之心。

2.活用自然的力量
 1)激活種子固有的養分
 自然農業為了激發作物種子頑強的生命活力,播種時不施化肥。
 無論何種農作物都有胚乳。胚乳作為種子固有的歷史養分,擁有自產生以來傳承下來的生命力和適應環境的強大能力。這是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孕育和遺傳下來的,是農作物一生賴以生存下去的資本。
 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類和家畜卻越來越遠離自然分娩。由於母乳不足而不能滿足需求,只能用奶粉和牛奶來代替母乳,在早期生長點的嬰兒時期,本應得到的愛心和人類的歷史養分,卻得不到有效的供應,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從而會失去健康的身心。
 僅憑體重和身高來橫量兒童是否健康的營養學,反應在農業上,則表現為僅注重地上部的外觀,卻奪去了植物發揮天生潛能的機會。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要給種子提供能使其充分發揮潛能的環境。可是,迄今為止的化學農業方法,特別注重用氮肥做基肥。要知道,剛剛發芽的種子消 耗的是胚乳中的貯藏養分,即消耗胚胎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是純粹的消耗生長。從開始發芽時就人為地讓其吸收氮,其生理狀態必然會和自然狀態產 生較大的差異,這種做法從根本上歪曲了早期生長。
 自然農業為了培養農作物的自生能力,尊重農作物先天的生存方式,尊重農作物的基本權力,播種時不施肥。自然農業的方法是為農作物營造與營養週期性發育生理相吻合的平衡的基礎,這將在第二章予以論述。
 2)活用土著微生物
 為了使土壤內聚集更多的微生物,要對本地域的土著微生物進行綜合培養和強化。只要營造良好的根際環境,維持根系同根際微生物間相輔相成的關係,就能培養出強韌且有彈性的根系,使農作物能夠抵禦低溫、高溫、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
 地上部分的莖和葉上生存着豐富多樣的微生物,要保持它們相互間的平衡狀態。這樣就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和異化作用,形成健康的營養體,使農作物具有抵禦外來危害的能力。
 為此,我們必須最大限度地利用土著微生物、固碳的光合細菌、固氮的固氮菌、抑制病害的放線菌、分解糖類的酵母菌和能在常溫下,將有機物分解成有效物質的嫌 氣性乳酸菌等。一定要在當地採集這些微生物,同時一定要在露天常溫條件下培養後加以使用。因為,這樣才能使它們具有較強的活力和對環境的親和力。
 在工廠裡製造出來的酵素和微生物,由於未經受過旱澇等惡劣的環境條件考驗,無論在任何一個地域,均無法發揮其有效作用。同時,對土著微生物來說,它們相當於入侵者,只能起到破壞地域微生物間平衡的作用。我們通過生產實踐,證實了土著微生物具有強大力量。
 農民利用自家生產的材料進行農業生產,不僅能夠戰勝病蟲危害,還能生產出高品質的農產品。而作為化學製品的農藥,則無選擇性地殺死微生物,使莖葉麻痹,進而降低了莖葉的抗病能力。
 自然農業則利用土著微生物為根際注入活力,利用自己配製的乳酸菌、酵母菌、光合性細菌等,維持生活在莖葉上的微生物間平衡關係,同時利用天惠綠汁和鮮魚胺基酸,促進農作物健康地生長。
 近來,有許多農民圖簡便省事,喜歡用農藥和化肥,懶得自己動手做這些東西,可真要動起手來,也比見得是多麼難的事。
 我確信,在人類生活的大自然遭受如此無情破壞的今天,能夠維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熱土,保護我們的食物供給,行之有效的途徑就是活用土著微生物。

3.有畜復合農業的資源循環
 現在人們經常談論“有機農業”。有機農業這個詞是最近才造出來的。由於化肥使用量過多,土壤有機質下降,技術指導站開始勸人們使用有機肥;消費者也都認為 蔬菜品質下降,敦促施用有機肥,以便使蔬菜更好吃,所以,“有機農業”這句話就開始時髦起來。這也許是有機農業備受青睞的起因吧。
 而“有畜農業”自古就有。過去,凡是種田人家,都要在住房的旁邊蓋上圈,養牛、養豬還養雞,還用它們的糞尿做堆肥,然後再施到農田裡;喂養畜禽的飼料,幾乎全都是飯渣或青草。遺憾的是隨着農業逐步走向專業化和現代化,採用這種方法飼養畜禽的農戶卻越來越少了。
 “有機農業”現在到底處於什麼狀態呢?不就是買來工廠裡生產的“有機肥料”撒在農田上,然後自我標榜為“有機農業”嗎?誰也不去確認裝在袋子裡的“有機肥 料”究竟是什麼狀態,只按說明書所規定的用量使用就算了事。要知道,這些有機肥料通常是用那些工廠化飼養場裡的有毒糞尿,混合樹皮或鋸末等輔助材料,進行 短期乾燥後以腐熟狀態製成的。農田裡大量使用這些肥料,對農作物生長究竟起什麼樣的作用,不是值得懷疑的嗎?在農田
 施入這種有毒性(酸性)的有機質,將會導致喜食這種有機質的微生物爆炸性地繁殖,使土壤中微生物間的平衡關係遭到破壞。生長在這種土壤裡的農作物,只能吸收以氮為主的單純 養分,使農作物生長得越來越弱,還會導致病蟲侵害。
 應該指出的是,有機質不是農作物直接吸收的養分,植物不能直接吸收有機質。最經有一種說法。說植物能夠吸收極少量的有機質。可是,這時的有機質粒子也僅限 於一億分之一釐米(1埃)大小。這就是說,有機質只能當做微生物的食物,而植物吸收的養分則是微生物無機化了的排泄物和屍體。
 韓國自然農業中央會,一貫倡導在種地的同時養雞或養豬,因為自然農業養雞舍或養豬舍能生產出發酵充分的有機質,這種發酵充分的有機質是製造成合成發酵肥的重要材料。
 合成發酵肥的製造方法如下:
 用雞舍或豬舍裡發酵充分的有機質,摻上當地的各種有機物,再混合相當於其量20~30%的當地土(最好是黃土,它能強化土著微生物的能力)和當地的腐殖土,然後再兌入可促進發酵和提高肥效的天惠綠汁,合成發酵肥就製成了。
 假如需要單味成分的肥料,可以混合相關的單味成分,自己配製出活用微生物的無毒性肥料。
 這種採用資源循環方式的農業生產,才能保護地域、保護環境,這才是可持續發展的農業。
 水稻和果樹一年只能收穫一次,而伴隨着養雞、養豬則能常年獲得收入。家庭主婦在做家務之餘,一天付出4小時左右的勞動,每月就能獲得150~200萬韓元的收入。這是一筆非常可觀的副業收入。湧入市場的年輕人,說不定會被這比收入的魅力所吸引,重返農村。
 


第二章
            活用土著活性化材料構築自然農業基礎
     1.構築三大基礎
 農作物並不是靠肥料投入多少的比例生長發育的,而是靠其所吸收的養分,按照固有的營養週期進行的。農作物作為生長發育的主體,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按照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吸收適量的所需養分,從而保證正常生長。
 我們不應該以多元復合肥做基肥為中心,人為地干涉或強制性地破壞農作物的生長發育規律,農業生產要以營造能夠使農作物自由地吸收所需養分的環境作為根本。為此,要瞭解農作物的性質,要從有利於發揮農作物自身潛能的角度進行研究。
 只有維護好農民和農作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才能使農作物正常地生長發育。如果這種關係遭到破壞,就會引起農作物營養過剩或不足,或者引起農作物抵禦病害能力下降。
 1)構築土壤基礎
 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構築土壤基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需要有弄夠很好地吸收養分的健康的根系,和能夠使其穩定地發揮天生潛能的土壤環境。也就是說,農作物既需要具備維持生命和繁殖後代的吸收能力,也需要能使農作物適應特定條件和發揮自身生活能力的土壤。
 為了改善土壤環境,通常的農業措施大都採用深耕或使用土壤改良劑的方法。可是這種做法從根本上講是錯誤的。
 ●免耕
 自然農業以不耕地為基礎。土壤本來就不需要人們特意地用耕耘機或拖拉機等物理機械進行耕耘,因為土壤有自我耕耘的能力。土壤是靠微生物自然耕耘的,人們只需要給微生物創造良好的生存條件就可以了。
 生硬的土地或經過人們踏實的土地,若用稻草或草袋覆蓋在上面,其狀態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只要是從事過農業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就是再硬的土地,如 果用稻草或草袋覆蓋在上面,其狀態就會發生變化。被稻草或草袋覆蓋的土壤,因不能被直射光照射,水分蒸發就會受到抑制,就會變得潮濕,不用人為地去做,土 壤就會滋生黴菌等許多微生物,隨即會聚集以此為食物的線蟲,隨後又引來以線蟲為食物的蚯蚓。
 蚯蚓是益蟲,渴了它會鑽入地下4~7米深處找水喝,一年至少能吃掉20~30升土。它還用自己的排泄物肥沃土壤,是我們農民耕作的夥伴。有蚯蚓的農田不怕乾旱,下雨了也會很快滲透。所以,用蚯蚓也可以防禦地下水位升高和多雨天氣。
 蚯蚓多了會引來以它為食的螻蛄或鼴鼠,土壤會被它們挖掘得越來越疏鬆,不用人為的進行耕耘和改良,靠微生物和小動物就能完成耕耘。
 取代耕耘機鋭利的鐵爪,蚯蚓用其粘稠的分泌物和柔軟的軀體肥沃土壤,並將氧氣引導到土層深處,使微生物和其它小動物的棲息領域不斷擴大。同時也促進了植物根系生長,地溫也會自然得到升高。
 因為土壤不用人為地機械耕耘或加以改良,靠微生物或小動物也能得到不斷耕耘,所以自然農業採取免耕法,同時為微生物營造適宜的棲息環境。
 ●用稻草與落葉覆蓋
 若是不用除草也能種地,種地也可以稱得上是能夠保障安定生活的職業。
 是否可以這樣認為,雜草並不僅僅是危害農民和農作物的客觀存在。相反,自然界若沒有雜草,人類和動物將無法生存。可以說,草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雖然草能隨處生長,也實在太多,但是人類還是應該正確地對待它。
 自然界是和諧的,雜草也不例外。用心觀察就會發現,在一年的不同季節生長的草的種類並不相同,它們的生長有着自己的規律,相互間保持着相對平衡有度的協調關係。草的種子也不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就能發芽,只有在條件適宜的時候才能發芽。
 幾乎所有的種子,若被相當於自身4~5倍體積的物體所覆蓋,就不能發芽。所以,在秋天割完稻子後,將沒有被切碎的稻草鋪蓋在水田裡,水田裡就不會長草。相 反,若是挪走了稻草,用耕耘機或拖拉機翻地,露出地表面上的草籽,會被埋入地下,而土中的草籽又會露出地表,也就是說,即使一輩子同雜草鬥爭,也無法將其 根除。
 自然農業採取用落葉或用稻草覆蓋土壤表面的方法,抑制雜草生長。有的地方難以找到落葉或稻草,這些地方可以採取秋季種黑麥或種三葉草的方法。
 若種植黑麥,待到第二年春天,黑麥會長到120~130釐米高,能抑制雜草生長。割下的黑麥直接鋪到田裡,能控制雜草生長,還能肥沃土壤,同時還能免除重 新覆蓋的勞作。由於黑麥的根系能夠扎入土壤深層,會大大改善土壤環境。採用這種方法,我們就可以營造出與農作物共存共榮的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環境。
 不要執迷於使用除草劑除草,而應該讓雜草和雜草之間競爭,農民只需做球證。這可以說是“農樂”了吧。
 現在,由於化學農業的畸形發展,人們企圖用地膜覆蓋的方法抑制雜草生長,但地膜覆蓋並不是萬全之策。如果認真分析,地膜覆蓋也會使農作物受到不良影響。用地膜覆蓋能夠抑制雜草生長,那麼初在同一環境下的農作物的根系,又怎能不受影響呢?
 地膜覆蓋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保持土壤的溫度,但這也有問題。地膜覆蓋後,地膜下的溫度,白天可以上升到40~50℃的“桑拿浴”狀態,而到了夜晚,則會 下降到16~17℃的冷涼狀態,晝夜溫差極大。如果讓人們生活在這種急劇變化的環境中,又怎能忍受得了呢?這種驟變的環境,對任何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都會 帶來不良影響。
 地膜覆蓋之所以能夠得到推廣,是由於農產品市場競爭日益加劇,人們執迷於早期收穫的緣故。這種只注重地上部分葉和莖的生長,而不顧及被害的惟利是圖的狹隘思想,是背棄自然規律的。土地作為人類必須留給後代的寶貴遺產,現在遭受如此摧殘,我們還能無動於衷嗎?
 ●用土著微生物恢復微生物平衡
 現在,絶大部分耕地由於大量使用化肥和劇毒農藥,造成土壤微生物貧瘠,種類日趨單一。
 土壤病害是通報土壤微生物與農作物之間關係惡化了的信號。目前耕地頻繁發生土壤病害,原因是存在不顧及土壤環境,以增產為目標設置了過多的設施,大量使用農藥,大量施用化肥,導致土壤中鹽類積累的過多等諸多問題。
 以上諸多問題的存在,使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環境遭受到嚴重破壞,導致了微生物群落單一,單一種類微生物的非正常繁殖,打破了土壤中微生物種群的平衡關係, 而且單一種類微生物還攻擊軟弱的農作物根系,最終使農作物與微生物結成的共存共榮的關係陷於麻痹狀態。目前,我們大部分的耕地正處在這種狀態之中。
 給這種被掠奪、被搾取而處於瀕死狀態的土壤,注入活力的方法,只有活用土著微生物。用稻草或落葉等有機物覆蓋土壤表面,為微生物營造棲息之地,然後再給土壤補充采自當地的並在自己家培養活化的土著微生物和乳酸菌,使已經單一化的微生物種類重新恢復到多樣化狀態。
 為了促進土壤微生物的繁殖,給土壤施入微生物的食物天惠綠汁。這樣,土壤就會變得越來越鬆軟,就會使土壤微生物與根系之間惡化的關係,重新恢復到互助共榮的狀態,土壤內部就會重新找回安定。
 人和土壤應該在相互補償、相互感激和相互承認,在保障各自生存權的基礎上謀求共同繁榮,而絶不是掠奪和搾取。我們要對掠奪和搾取的行為認真進行反省。只有 認真反省,努力去做,豐富多樣的土壤微生物才會在相互承認、相互制約的秩序中生存。我們決不能讓某一種類的微生物橫行霸道。只有遵循這種自然規律,農民的 生活才能得到保障,才能得到安定。
 2)構築種子基礎
 中國有句俗語叫“3歲看到老”。有了強壯的子葉做基礎,才能形成健壯的根系,才能使真葉茁壯成長。沒有什麼比生產具有優良基因的種子更為重要。對於農業來講,種子是成功的基礎。對於莊稼人來說,種子是命根子。
 就以人類為例,生長在貧窮人家裡的孩子食慾旺盛,不挑食,不偏食,吃什麼都能消化,兄弟姐妹較多,相互之間非常友好,身體也很健康。相反,有錢人家的孩子 又挑食,又偏食,大都離不開醫院和藥罐子。用這樣的事例比較貧富差別,也許顯得不盡合理,但對於農作物種子卻有類似情況。生長在惡劣環境下的種子,往往比 生長在過度保護條件下的種子具有更強的適應力和生命力。
 種子的能力是從親代遺傳過來的,所以,沒有堅實基礎的種子,任憑再科學的管理,農作物也無法正常地生長發育。現在的種子,大都以高產和符號人們嗜好為目的而改良與選育出來的,是以人為的管理和保護為前提的品種,所以輕視了吸收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培養,給農民帶來的只有辛苦。
 現在要想找到“完美的種子”、“充實的種子”已經很難,大部分種子本身含有的養分已有偏頗,生命力也很脆弱,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當然很弱,只好從一開始就要依賴人的保護,對農民來說,這不是什麼好事。
 自然農業則從不那麼肥沃的地塊上耕作的農作物中採集種子。這樣的種子產量也許不會太高,但有可能培育出充實和健康的、可在惡劣環境中生存的種子。同時,對那些較弱的種子,則採用處理液處理,為種子注入活力,為其打造能夠健康成活的基礎。
 處理液以農家自己生產的材料為中心,用天然活性物質配製,簡便宜行。處理液的材料,用的是濃縮在植物體內的大自然的精氣製成的天惠綠汁、果實酵素、糙米米醋和天然綜合活性微量元素等。把上述材料按比例混合,即可浸泡種子。
 用處理液浸種的時間,因農作物的品種不同而各不相同,發芽塊的為3~4小時,慢的為7~9小時。從處理液中撈出的種子,放在陰涼處陰乾,陰乾後即可播種。
 經過處理液處理過的種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以水稻為例,葉片厚,不得立枯病,種子也無須消毒。
 ▲什麼叫礦物營養液?
 因無所顧忌地破壞環境,原本肥沃的土壤生態平衡被破壞,不僅土壤的基本營養成分失衡,就連和諧地存在於大自然中的天然礦物質也開始失衡。
 為了農作物的健康生長,土壤中需含有豐富而平衡的天然礦物質。近來,礦物質的這一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
 自然農業中央會使用的礦物製劑,不是簡單地用幾種天然素材和化學藥品配製的,而是純天然製劑。它含有豐富的原始自然礦物質,使用效果非常好。
 根據用途,礦物製劑可分為A、B、C、D四種液體,分別用於生育期、交代期和收穫期。礦物製劑還可以同天惠綠汁或糙米米醋等混合,用於葉面追肥或地面施肥。
 3)構築可發揮作為潛能的基礎
 就是營造能夠使農作物發揮天賦和潛能的基礎。由於農業是以生物為對象而獲得食物的產業,旨在達到生產目的的農業技術與學問,歸根結底必須探索和研究作為生產對象的生命體本質。
 而當今的理論和學說,更注重農作物的生存環境決定其生長發育這一點,並用這種片面的思考方式來指導農業生產。要知道,農作物這種生命體,不能用簡單的機械方式來對待。我們必須儘快地擺脫這種思維方式。
 例如,目前的水稻育苗方式,通常要將稻種預先浸泡一下。而種子要從浸泡的那一刻起就開始活動,那胚乳所含有的珍貴養分,勢必在浸種過程中流失一部分。作為 決定農作物一生安穩生長的最初發育的根,不是生長在將要賴以生存一生的土壤裡,而是生長在保溫設施內。由於母親的初乳(胚乳)被忽略,一開始就施用極易消 化吸收的化肥,從而就使農作物喪失了適應地域環境的自生能力。失去故土的農作物,其健康生長總是有限的。
 ●不施肥播種
 用處理液處理的種子,播在噴灑了胡蘿蔔酵素土壤裡,不用施化肥而開始新的一生。
 發芽時所需要的適宜溫度和充分的氧氣靠空氣的自然對流提供,只用胚乳所含有的養分發芽,是主根和側根以及根毛茁壯生長,把農作物的葉片培育成既短又厚的小巧玲瓏的形態。
 與其為農作物提供受施肥管理體系支配的環境,不如為農作物營造能使其發揮自生能力的環境。所以,應該營造可以提高根系吸收能力的環境,強化根部的活力。對此必須用強有力的根酸,培養根系吸收養分的能力。
 追肥不使用化肥,而使用混合發酵肥和天惠綠汁,目的是營造具有良好的消化吸收能力的根際。對剛剛孵化的雛雞,最初的飼料用糙米,對仔豬最初不喂奶粉而用母乳喂養都是相同的道理。對於為什麼不使用化肥的理由,將在下面的章節予以闡述。
 ●用本地域畜禽糞尿和有機物製作肥料
 請看作為農作物養分的肥料。被稱為促進農作物生長發育的肥料,有化學肥料、營養液、微量元素、各種酵素、微生物等,這些物質並不是根據人類的學問創造出來 的,而是人類將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質重新配製、組合、培養的。這些製品大都忽略了生命力,以化驗結果為依據,是從工廠裡生產出來的產品,無論在何時何地,這 些產品都不可能獲得始終如一的效果。因為是單一成分的組合,不是綜合性的,是在限定的特殊環境下生產出來的產品。所以並不適合所有地域。
 不應期待以整齊劃一的營養學為基礎,而配製的復合肥的肥效。認為只要給土壤施入了肥料,農作物就能在必要的時候加以吸收的想法是錯誤的。
 無論怎麼說,最佳的途徑當然是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在最適宜的時期,讓農作物發揮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所需的養分。關於這一點將在本章第三節加以說明。

2.活性化材料的製作與使用
 1)五種基本材料
 〈天惠綠汁〉
 艾蒿與水芹菜等植物,比較完好地保存着大自然賦予的精氣。天惠綠汁便是從這類植物中提取的精氣,並將其活化而成的產物。植物體由汁液、葉綠素以及纖維素等組成,天惠綠汁提取的是其中的汁液和葉綠素。
 通常植物的葉片每平方釐米棲息着10~15萬個微生物,其中1/3以上為乳酸菌與酵母。因為有了酵母,發酵的結果會產生酒精,葉綠素雖然不能溶於水,但能 被微量的酒精所溶解。因此,天惠綠汁是富含乳酸菌和酵母的充滿自然精氣的植物酵素液,它所包含的自然精氣,能夠為動植物注入營養與活力。
 ●材料
 首先要選擇耐寒性較強的植物。以早春最初生長的幼嫩部分為最佳。植物有較強的耐寒性,表明其含有較高的熱量。這種植物即使在溫度較低的環境中,根系的活動也很活躍,能夠抵禦冷害。此類植物有艾蒿、水芹菜、麥類與苜蓿等。
 其次是選擇生長點生長較快的植物。植物的生長點生長得快,說明生長點的生長激素分泌旺盛、活動活躍。從此類植物中提取的天惠綠汁,用在軟弱植株恢復健壯或種苗培育上,可獲得很好的效果。生長點生長較快的植物有竹筍、葛蔓、地瓜蔓、黃瓜、角瓜、香瓜、西瓜等。
 再次是選擇在採集季節裡生長最茂盛的植物的莖。以節間長、富含葉綠素和咀嚼時有甜味的為好。這些種類植物的莖,用的越多,效果越佳。
 但柿子葉和柑桔葉不能混在一起使用,因為柿子葉有寒氣,桔子葉有酸味。用柿子葉配製的只能用於柿子,用柑桔葉配製的只能用於柑桔。
 ●採集時期和時間
 ①採集時期:按不同季節分別採集該季節生長的植物,尤為重要的是一定要利用當地土生土長的植物,人工栽培的僅限於在無論如何也採集不到天然植物時利用。
 ②採集時間:以露水未乾的清晨為最好。植物有光合作用和異化作用,日起日落間的白天,以光合作用為主。也就是說,植物積蓄養分最多、精力最充沛的時間,就 是清晨太陽升起之前。有句古話這樣說到:牛吃了帶露水的草容易長膘。所以,植物沐浴着晨露充滿生機之時,就是我們採集材料的最佳時間。
 ●發酵方法
 採集的材料不能用水洗,要直接用紅糖醃漬。紅糖的用量要根據材料的含水量予以調節,因為不同季節的材料含水量不同。材料含水多時,紅糖的用量按材料重量的1/2,含水少時按1/3。容器以陶缸或杉木桶為宜。
 材料備齊後,在地上鋪上一層紙,將材料放在紙上,均勻地撒上適當份量的紅糖,然後再裝進容器裡。最初的份量以裝滿容器為宜。壓上石塊。悶上一夜,材料就會 降到容器的2/3左右。壓上石塊的目的是為了排掉空氣,一旦壓實了就要拿掉。等材料裝滿容器,再在上面撒上紅糖,然後用韓紙(韓國土產紙,類似於中國的糊 窗戶紙——譯者注)封口,最後放在陰涼處。
 釀造所需的時間,在不同的季節會略有差異,氣溫在20℃左右時,通常需要5~7天時間。判斷是否釀熟的標準為色澤和香味,葉的色澤由綠變成黃綠,材料的纖維素漂浮上來,散發出甜甜的香味,即為釀熟狀態。釀熟的汁液用淘籮等過濾,也可以用泵抽出汁液。收集
 汁液時不能採用搾取的方法。
     ●貯藏與使用
 釀熟的天惠綠汁,宜用不透紫外線的容器盛上。若放在陰涼處或埋到地裡可長期保存。需要長期儲藏時,要再加入紅糖,提高濃度,目的是防止氧化或酒精化。
 在農作物上使用時,最好在釀造後的2~3天內,因為此時的效果最好。使用儲藏過的天惠綠汁,應摻上新釀製的天惠綠汁,這樣就能達到更佳的效果。
 〈漢方營養劑〉
 漢方營養能提高作物的抗病力,即使農作物被病原侵染也不發病。漢方營養劑是不依賴農藥的農業必不可少的材料。
 ●材料
 材料為中藥材的當歸、甘草和桂皮。無法找到這些材料時,可以用大蒜和生薑代替。
 ●配製方法
 先將材料分別發酵,然後泡在酒裡備用。
 ①用米酒(或啤酒)浸泡材料。米酒的用量以剛剛浸沒材料為宜,浸泡時間為12小時左右。
 ②放入相當於材料重量1/3的紅糖,發酵4~5天。
 ③材料的量以裝滿容器的1/3左右為宜,其餘的2/3須用燒酒填充。7~10天后把浸出液抽出。抽出液體後可以再次導入燒酒,可這樣反覆利用5次。將釀製後的營養液保留容器的1/3左右,然後兌入燒酒。
 ●使用方法
 ①種子處理:處理液用天惠綠汁500倍、糙米米醋500倍、礦物質A液1,000倍等與漢方營養劑500倍混合配製而成。浸泡時間可根據種子發芽所需的時 間,按不同農作物加以調整。黃瓜、白菜、蘿蔔、香瓜、蓮根、土豆等需要4~5個小時,水稻、辣椒、西紅柿和甜菜等需要7~8個小時。種子過小的可用紗布包 好後浸泡。
 ②農作物植株軟弱時:用天惠綠汁500倍、糙米米醋500倍與漢方營養劑500倍混合在一起使用。農作物有軟腐病或炭疽病時,用此液噴施在葉面上,可緩解症狀,防止病菌蔓延。
 ③培育抗病力強的農作物:若條件允許,將上述藥液與1,000倍礦物C液混合,每隔7~10天給葉面噴施一次。
 〈乳酸菌〉
 採集當地的乳酸菌並加以培養擴繁後使用。
 ●配製方法
 ①用缸接下最初的淘米水,深度為10~15釐米,缸口用韓紙封好,放在陰涼處。在20~25℃的溫度條件下,經過5~6天,乳酸菌就會繁殖出來。屆時米糠和水開始分離,發出乳酸菌特有的氣味和酸味。
 ②將已釀製的乳酸菌液倒入牛奶中,乳酸菌的份量為牛奶的10%左右。因為牛奶的營養成分比淘米水更豐富,所以乳酸菌的繁殖更加旺盛。過5~6天,澱粉、蛋 白質、脂肪等都漂浮上來,乳酸菌則以淡黃色的液體沉澱在下部。這就是乳酸菌血清。乳酸菌血清可放在冰箱裡保管,如果加入等量的紅糖,也可放在常溫下長期保 存。
 ●使用方法
 用水稀釋後使用。若有天惠綠汁,將天惠綠汁與稀釋液混合,稍微放置使之發酵,發酵後的效果會更加顯著。
 使用殺蟲劑和殺菌劑,會使作物的莖、葉變弱,莖葉上生存的微生物也會減少,從而降低同化能力。使用乳酸菌能起到補充同化能力的作用。
 在活用土著微生物製造混合發酵肥時,若與乳酸菌一起使用,就能使混合發酵肥達到最好的效果。土著微生物主要以放線菌等好氣性微生物為主,而乳酸菌大都為嫌氣性,所以這兩種微生物共同棲息的土壤就會得到自然的耕耘。
 〈土著微生物〉
 ●主張土著的理由
 自然農業基本上拒絶並非產自當地而從外地引進的微生物,同時也拒絶使用運用機械化方式人工培養出來的微生物或加以提取分離出來的單相微生物。因為再沒有比 長期土生土長的土著微生物更能適應當地的環境。要活用長期以來在本地域內自然繁育的具有適應本地域環境的多種多樣的土著微生物群體。
 活用微生物時不能僅靠那些科學數據,而要以農作物生長發育狀況判斷出來的地力狀況,以及活動在土壤中“我軍”的微生物種群的狀況為標準來確定。
 那麼所謂的微生物,尤其是土著微生物到底是什麼呢?那就是以土壤作為自己的棲息地,並在土壤中形成自己的群體,堅守着自己生活領域的微生物。土著微生物與農作物共存共榮,向人類提供無窮無盡的糧食,是人類忠誠而可愛的朋友。
 各種微生物本來就同動植物保持着共生的關係,培育森林,為昆蟲、小動物和野生動物提供棲息之地。可如今人類卻毫無顧忌地破壞自然,使自然環境急劇惡化,從 根本上動搖着農業的基礎。我們必須對掠奪和搾取式的現今農業生產方式,進行深刻的反省和矯正,土壤需要修養生息,需要得到必要的補償。
 為了保護我們的家園、保護我們的農田,我們正在加緊以下的實踐工作。即採集和擴大培養土著微生物。適應當地環境的土著微生物,無論是春夏秋冬,我們都能採集和培養。活用土著微生物,就是自然農業所選擇的補養土壤的方法。
 ●採集方法
 用杉木飯盒(或杉木箱)裝上有點硬的大米飯,然後將其放到自己生活地域山谷的腐殖地中。飯盒須用韓紙封口,上麵舖上塑料等,再用落葉蓋上。有野生動物出沒的地方,要罩上鐵絲網,以防止被糟蹋。
 過上5~6天,就可以看到從周圍聚集過來的微生物形成的很多白色的小顆粒,飯也變得綿軟而潮濕。這時將飯取出,裝入缸裡或杉木桶裡,然後摻上原材料量1/3左右的紅糖,將其混合均勻,放置一段時間後就會轉化成液體,飯粒多少會有些殘留,但不礙事。這就是土著微生物原液。
 還有一種方法是在稻茬中採集土著微生物。秋天收割稻子後,將準備好的杉木飯盒裝上有點硬的大米飯,反扣在稻茬上,過上幾天就能採集到可成為水稻血液的液體和土著微生物。
 ●配製方法
 ①將採集的土著微生物原液稀釋成500倍,在摻入糖飴或小麥粉,攪拌均勻後進行擴大培養。
 ②用天惠綠汁和礦物質A液來調節水分,會促進土著微生物的繁殖。混合均勻後的含水量為65~70%左右,即用手捏時感到稍微有點硬的程度,然後用涼蓆或草墊子蓋在上面。
 ③若在深度為15釐米以上的杉木箱子裡培養,效果會更加顯著。待發熱後須攪拌均勻,達到暄乎乎時即算配製完成。
 採用上述方法,可在當地採集到充足的適應當地環境的土著微生物,需要多少,就能培養多少。
 ●使用方法
 ①原液可同天惠綠汁及水果酵素混合使用。可用於澆灌土壤或往葉面噴施。
 ②採用稻茬的微生物,在育秧時對水1,000倍,做燒水用。
 ③將此液噴灑在雞舍的床面上或豬舍的圈面上會收到奇異的效果。普通畜舍裡大都伴有很濃的惡臭,這時若利用土著微生物進行處理,不僅能夠除臭,而且摻上土後還可製成優質的肥料。自然農業的畜舍因為糞尿等排泄物能都轉化為飼料而不用清掃。
 ●用於堆肥後發酵肥
 製造堆肥後發酵肥時,利用採集的土著微生物也可收到奇效。造肥時一定不能忘記摻上20%左右的當地土,或將要施肥地塊的土。將加入土著微生物的發酵肥混合 均勻,待其發熱後裝在塑料箱裡,壘成三層左右,放置在能夠避開直射光線,同時又不能被雨淋的地方。因箱子縫隙能通風透氣,用不着經常翻動亦可發酵。由於通 風透氣,需要及時補充水分,要把水分調節到70~75%左右。這樣經過約20天,優質快速發酵堆肥即告做成。因為能成箱搬動,作業也很方便。
 大凡土壤都是自上而下變肥沃的,所以將造好的堆肥施入大地時,不應該埋入地下,而只需施在土壤的表面。施用堆肥的地塊,土壤表面會變得鬆軟,能較好地保持微生物種群的平衡。可以說,土著微生物是改良土壤必不可少的材料。
 為了不依賴化肥和農藥也能進行農業生產,為了把農作物培育成健康的生命體,就要以土著微生物作為基礎。
 〈酵素〉
 ●什麼是酵素
 人們經常要問:“酵素是菌嗎?”,“酵素菌是什麼物質?”,“那是不是酵母菌?”。酵素既不是菌,也不是酵母。
 例如,將酵母放入葡萄糖溶液裡,葡萄糖便能分解,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我們將此現象稱為發酵。可是,並不是只有放入酵母之類的微生物才能發酵,利用酒精化酶等也可以引起發酵。
 發酵並非是酵母直接作用而產生的現象,而是酵母裡所含有的稱為發酵酶的酵素發揮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酵素不是生物,而是化學物質,酵素所起的作用是催化劑作用。
 無論何種物質發酵,酵母、黴菌、細菌等微生物就得以繁殖,分別合成特有的酵素,而通過這些酵素的作用,發酵過程便得以完成。
 日本柴田欣志先生發明的酵素法,到底是由何種微生物的作用而產生的現象,尚無科學的闡明。可是,若從我們研究和實踐得出的經驗來判斷,可以認為,那個原種 是由幾種強有力的綜合活性微生物組成的共同體的綜合作用結果。猶如人類生活的世界,是由諸多民族、諸多國家組成的共同體一樣,此原種也是由酵母、黴菌和細 菌等多種微生物聚集而成的共同活精群。
 ●綜合東洋酵素法與西洋酵素科學
 自古以來,東洋人在製造米酒、大醬時就應用了酵素法,可是東洋的酵素法,也許是因為有其獨特的內涵,只能靠經驗與言傳身教代代相傳,所以還沒有加以科學的解釋。
 到了近代,西洋的酵素化學被引入後,大學和研究所對其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從而使其發展為酵素工業。
 西洋的酵素化學是通過化學方程式被解釋和分析的,是根據玻璃試管的實驗,在玻璃容器中培養的。而代代相傳的東洋酵素法,現在僅僅應用在與釀造有關的產業。
 亞洲地域因為氣溫高又潮濕,春、夏、秋、東氣候變化明顯,為酵素法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韓國早在新羅時期就把釀造的清酒作為藥酒,而近鄰的日 本也有其代代相傳的釀造方法。現在我們應用於自然農業的方法,也是對優秀的傳統釀造法的繼承和發展,是最大限度地活用地域酵素特性的結果。
 自然農業遵循自然規律,以直覺和經驗,以反覆實踐得出的綜合判斷為依據,用陶缸和土容器或杉木桶培養出原種,而不需要在大學或研究所裡使用的大規模儀器設備。
 用酵素做原種,不僅可以用簡單的程序製作大醬、醬油和麵包等食品,還能活用在肥料和飼料的生產上,還能用雜草和雜粉末等原料配製食品和飼料。正在實用這種酵素法的農戶,生產出的酵素肥,效果非常好,既簡單又能自給。
 現在我們必須把靠自覺和經驗形成、並傳承下來的東洋酵素法,與以實驗和分析為基礎的,用化學符號有機地結合起來,創建出嶄新的酵素科學。
 我們使用的是原種,是以果實酵素為父(陽)和以澱粉酵素為母(陰)的綜合活精酵素。即以果實和砂糖配製的果實酵素而生成的酵母為主要原料,混合從澱粉酵素生成的絲狀菌等細菌類,將數種類的酵母菌、黴菌和細菌配製成的綜合共同活精群就是原種。
 ●果實酵素
 果實酵素可以認為是用泥缸或杉木桶釀製的人工蜂蜜。因為製作酵素並不需要母種,誰都可以配製。但配製方法需要實地指導,有組織地共同學習比一個人單獨學習效果會更好。
 果實酵素系營養活精酵素,用做男性激素也有奇效。若每天喝一點,不僅有助於消化,還可養精補腎,能夠恢復青春的活力。若用做調味品使用,味道比白糖更甜、更美,並且沒有像白糖那樣從人體內帶走鈣質的副作用。
 ①材料:紅糖,用白糖也可以。夏季按1公斤果實或蔬菜加入1.1~1.2公斤紅糖,冬季加入1公斤即可。
 主料最好採用木通果。此外無花果、草莓、葡萄、桑葚、胡蘿蔔、香瓜、香蕉、蘋果和櫻桃等也是好材料。主原料不足時,還可搭配副料。
 副料主要有菠菜根、甘藷、土豆、大頭菜和蘿蔔等。用副料時,一次至少要同時使用三種以上。
 附帶說明的是,由於柿子冷涼,桔子含酸,因此都不宜使用。
 材料備齊後,用陶缸後杉木桶將紅糖和材料一層一層交替裝入,像三明治的模樣,最後在頂部要撒上充足的紅糖,用韓紙封口。材料的量不應超過容器的2/3。
 ②用法:將培養的酵素擴大培養後,噴灑在雞舍、豬舍、果園、菜地等,可預防病蟲害。
 ●植物性活精酵素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植物性活精酵素。假如說果實酵素為父,澱粉酵素為母,那麼植物性活精酵素就相當於其子。如果用效果軟弱的果實酵素或者用變酸的澱粉酵素, 就無法配製出高效的植物性活精酵素。所以植物性活酵素一定要用最好的果實酵素和剛剛配製的發酵狀態在最佳時的澱粉酵素配製。這時的比率為1﹕1。
 ①配製:先往果實酵素中加入少量紅糖使其強化,澱粉酵素也需要事先強化。果實酵素和澱粉酵素強化後,先將果實酵素輕輕地倒入缸內或杉木桶內,然後再將澱粉酵素輕輕地倒入其中,這樣就可以配製出植物性活精酵素了。
 為增強植物性活精酵素的活力,再加入曲子和小麥粉,然後再倒入少量水。澱粉酵素髮干時或者在冬季,應該加入更多的水,加完水後再用6根杉木筷子,按酵素法的要求充分攪拌,最後用韓紙封口。
 植物性活精酵素的氣味和味道以複合型為好。酒精化或者酸化的為不好,釀造過程中冒出大氣泡的為較弱的,猛烈地冒出小氣泡的為強力酵素。比較數種植物性活精酵素的各種味道之後,便會更加清楚植物性活精酵素。
 ②使用:植物性活精酵素是自然農業不可缺少的原材料。用它可以製作酵素飼料、酵素肥料和酵素食品等,直接飲用也不失為上佳的飲品。
 2)三種輔助材料
 〈鮮魚胺基酸〉
 所謂的鮮魚胺基酸,就是指用鮮魚的廢棄物製成的液體。它由於含有各種復合元素,是最高品質的微生物食餌。為了給農作物補充氮素,有時也添加尿素做補充氮素的肥料。
 ●配製方法
 用青花魚或沙丁魚等脊背發青的魚種的頭部、骨頭和內臟等廢棄物,混合等量的紅糖醃漬。醃漬2~3天后,開始產生液體,放置7~10天即可製成。只抽出液體保存。
 ●使用方法
 可以做堆肥或發酵肥的添加劑,也可以在耕地時直接灑在水田或旱地裡。用於補充氮素時,可以稀釋少量的天惠綠汁等進行葉面噴施。
 〈天然鈣〉
 在農業生產中使用的鈣,至今一直以為只是為了中和土壤中的酸性成分。可是,鈣可以提高農作物的韌性和對磷酸的吸收能力。隨着人們對鈣的功能的認識不斷提高,使用鈣的農民正在增多。但是現在使用的鈣卻有着不易被農作物吸收的缺陷。
 ●配製方法
 因為製作天然鈣的材料加工方法特殊,遺憾的是無法由農戶自己配製。須以沙丁魚、鰹魚、海帶和大蒜等為材料,將其濃縮的有效成分浸出後,再用特殊的膜加以過濾,完全剔除其脂肪。
 天然鈣的特點是鈣的粒子非常小,為完全水溶性,非常易於吸收。從所用的材料可以看出來,我們所配製的天然鈣,含有各種各樣的礦物質和胺基酸。
 ●使用方法
 可用於早期生長發育不良,葉面無光澤,果實色澤不佳,花芽分化弱,生理性落花落果嚴重,果實膨大過慢,以及糖度下降等。
 〈糙米米醋〉
 作為補助材料的糙米米醋,由於含有各種各樣的胺基酸及有機酸而被經常使用。使用方法請參考其他章節。

3.營養週期理論是自然農業的基本
 1)農作物的“妊娠反應”
 猶如人的成長過程要經過幼年、少年、青年、壯年和老年一樣,農作物也有同樣的生長過程。猶如婦女懷孕後想吃酸的食物一樣,家畜甚至農作物在孕育下一代時,也都要產生類似妊娠反應,而且需要那個時期必需的相應養分。
 兒童要有適合於兒童的餐具、食物量和相應的營養,成年人也要有適合成年人的餐具、食物量和相應的營養。如果給兒童的餐具、食物量和相應的營養同成年人一樣,那麼只能使兒童養成偏食、挑食等不良的飲食習慣。
 可是,如今的水稻種植(蔬菜、畜禽亦然)卻不顧及這一點,把全部施肥量的50%用於基肥,就像從早晨就喝的酩酊大醉。
 紮根10天后追施成活肥,就像沒等醒酒又強迫吃飯。這與在沒有胃口的時候吃飯會引起胃痛的道理一樣,農作物也要發生各種病蟲害。
 幼穗開始形成時,即抽穗45天前,就是其“妊娠反應”時期,這一時期的施肥相當於午餐。照理說,這一時期是農作物需要大量養分的非常時期,但由於早餐吃的過多,反而要在這一重要時期拒絶進食。
 這樣到了下午3~4點時,也就是在幼穗已長到2~3毫米左右時,就會感到饑餓,只好提前將穗肥當做晚飯吃下。這次提早吃飯(穗肥)的時間,是出穗前25天左右。這一時期的肥料能夠促進穗莖的伸長,但對增加粒數卻沒有作用。
 由於充分吸收了養分,水稻的葉片長勢過旺,過大的葉片像天棚一樣把水田覆蓋得嚴嚴實實,通風透光不良,會發生嚴重的紋枯病等。施用的相當於晚飯的粒肥,由於提前吃得過飽而無法再吃,到了夜晚就會因空腹而大傷元氣。也就是說,減產已成定局。
 定時定量且不吃得過飽,人就不會得腸胃疾病。水稻栽培若能照此原理供應營養,就能大大增強消化吸收能力,也就用不着再使用什麼農藥了。
 2)各時期所需養分不盡相同
 好像有許多人把自然農業簡單地歸結為僅僅是以有機質堆肥為基礎的非科學的農業方法。人們必須儘早地擺脫這種僵化的思想。
 相反,急需改革的倒是目前對現代覺悟的青年農民,硬性灌輸40~50年前陳舊理論的農業教育。因為用那些陳舊不堪的理論,已無法培育出生長在這日新月異的環境中的農作物。
 自然農業則主張隨時準確地掌握農作物的營養生長、開花、坐果、着色和成熟等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做出正確的發育診斷。自然農業就是以此為宗旨進行學習並付諸 實踐的。即首先要掌握發育週期原則,其次要調查正常發育和異常發育有什麼差異,第三要調查異常發育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經常發生,然後將上述資料同栽培方 法和施肥、修剪管理等作業聯繫起來加以研究。
 用上述調查研究得出的結論作為發育診斷的第一手資料,不僅能夠正確地判斷發育週期,進行農作物診斷,還能找出正確的對策。為此,讓我們以自然農業所倡導的自他一體的原理為基礎,探討一下動植物的營養週期和養分最適宜量以及施肥時機。
 ●掌握生長階段的方法
 植物的生長發育注定要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朝着一定方向變化發展。換句話說,植物隨着質的變化經過不同的階段發育,然後結果,結束一生(請參照大井上康著《新栽培技術的理論體系》以書)。
 它是按照下面的形態發展的。
 第一,可分為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兩大階段。營養生長是指新的組織、器官等生命體從產生到成熟的階段,生殖生長是指從花的產生到胚(種子與果實)成熟的階段。
 第二,從營養生長到生殖生長的轉化並不是非連續的過程。生殖生長是隨着營養生長過程中生長出來的碳水化合物等物質的增加而準備的,而到了某一界限,營養生長則轉變為受生殖生長支配的生殖生長。我們將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過渡期稱為交代期。
 第三,從生理學的觀點分析,營養生長是碳水化合物(C)利用無機氮(n)消耗有機氮(N)的消費生長階段。生殖生長則可視為不用無機氮消耗碳水化合物,而是把碳水化合物儲存到種子或果實以及其他儲藏器官的貯藏生長階段。
 農作物在一生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或者是生長發育的某一個週期中,所需營養素的種類以及需求量並不相同,是有着質的、生理的差異。同時,在每一個生長發育階段,都有各自的特點,營養狀態也要發生變化。
 所謂營養週期理論,就是為了正確地判斷農作物在各個不同生長發育階段所需的營養和生理條件,並且根據發育診斷,引導其達到最佳狀態的理論,營造最適宜的營養管理。自然農業最注重的就是農作物的生活史。
 ●注重農作物的內部條件
 對於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因受到外部條件變化的影響,其生長發育會產生相應的變化。所以,根據生育期和季節的變化,需要不同的栽培管理標準。
 作物的生長發育,即莖葉的孕育生長或為形成花器而進行的花芽分化,因作物體本身固有的發育生理特性不同而不同。那麼,發育生理的特性到底是什麼,它又意味着什麼呢?
 栽培作物要受環境的影響,尤其是氣候、地形和土質的影響,也就是經濟生產,必須在一定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下才能進行。可是,目前的農業常識與栽培方法, 卻存在着過於注重外部條件而忽視農作物的內部因素的錯誤認識。農作物在一生中或一年的週期中,不可能獲得相同的最適宜的外部條件。
 例如,在某一生長發育階段持續的適宜農作物的最佳天氣,不可能保證在下一階段還會出現。土壤的肥力條件也一樣,在某一階段它是適宜的,可在下一階段所要求 的肥力,也許就會有所不同。這同時也意味着果樹從幼樹到成齡樹,直到老樹持續一生的發育過程中,不可能保持着相同的生理狀況和性質。也就是說,從開花到結 果、着色、成熟和休眠這一年的週期中,其任何過程也不要求相同的生理條件。
 外部條件是經常變化的,不論什麼年份都想獲得豐收是不可能的,無視經常變化着的外部條件,連年指望大豐收是不切合實際的。對農民來說,最為重要的是正確地掌握各個階段的發育生理,用人的智慧引導作物在最佳狀態下發揮最大的潛能,這才是農者的智慧。
 4.肥料的五要素
 自然農業在肥料的三大要素(N,P,K)基礎上,再加上速效性肥料鈣(Ca)和海水(自然鹽),稱做肥料的五大要素。與栽培作物和人類健康有着密切相關的後兩種要素,對農作物的穩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生育後半期供給鈣
 農作物進入生長發育過程的中期和後半期之後,即生殖生長Ⅱ~Ⅲ型期,就開始需要鈣和鹽,這是因為鈣和鹽是維持作物健康所必須的要素。而歷來的作物栽培卻無視這一點,單純地把氮、磷、鉀視做農作物的三大要素來指導生產,因而出現了許多不易被人們察覺的問題。
 例如,經常發生的農作物生理障礙,其現象有多種。可引起果樹和果菜類的果實着色及成熟不良、水分和有機酸過多、糖分不足、果肉軟化和香氣不足等;葉菜類則 發生紋枯病、結球不良,即不包心;根菜類則發糠或產生死心,也可發生糖分不足、色澤不鮮艷、芳香不足和貯藏性下降等問題;水稻和大麥則產生水分過剩、澱粉 積累不良、粘度降低、無光澤和芳香不足,同時抵禦病蟲害的能力下降等。總之,其弊病不勝枚舉。
 鈣的一個主要生理作用,是能將已經貯藏在體內的碳水化合物等轉移到貯藏器官,並使其積累。也就是能將着色成熟初期貯藏起來的養分,轉移到最終貯藏器官——果實與種子。越是在氣候條件不良的時候或作物生長過旺的時候,這種作用就越加明顯。
 還有一點就是產生生理障礙同濫用殺蟲劑和殺菌劑也不無關係。
 2)氮只供給最低所需量
 自然農業將此階段的作物生長過程稱之為積累生長。因為目前的化學、化驗式的農業,對此不夠重視,從而導致產量起伏不定乃至品質下降。而自然農業只給農作物 供應其所需量的最低限度的氮(N),力求建立使農作物獲得更多光合產物的能夠自立生存的栽培體系。這是能夠培育出健康作物的栽培原則。
 為此,在農作物的發育初期不使用速效性氮肥做基肥,在營養生長發育的初期和中期,多施些用土著微生物培養的氮肥,施用1~2次大體上等量的磷肥和鉀肥,在花芽分化的交代期的初期需施用磷肥,接下來在着色期和成熟期,則有效地施用鉀肥和鈣肥。
 這種管理方式就是逐步增加碳水化合物與氮的比率(C/Nm)的營養週期理論的核心。簡而言之,就是在各個發育階段,只供應最低需求量的氮,以促使農作物形 成更多的光合產物。要使C/Mm值隨着營養生長期(消費生長期的)、交代期和生殖生長期(積累生長期)這一發育進程而逐漸提高,提高的過程比什麼都重要。 要遵循這一原則進行管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rmonic1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