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食物森林創辦人 種出西雅圖的夢想家園

photo  

食物森林中有聚會亭是都市居民的情感交流中心。 圖/必肯食物森林提供

 

食物森林創辦人 種出西雅圖的夢想家園

 

如果今天給你一張白紙,請你畫出一座夢想家園,那它會是什麼樣子呢?首先,帝寶一定是基本配件,客廳則是少不了豪華劇院及高級按摩椅,廚房最好是由米其林三星廚師團隊助陣,順便在屋頂上放一架隨時待命的噴射機,等你收拾行囊,來趟環遊世界之旅。

六年前,賈桂琳葛枚(Jacqueline Cramer)與格蘭赫里希(Glenn Herlihy)在一堂樸門農藝課程(permaculture),也遇到了這問題。但有趣的是,他們的答案裡,既沒有豪宅、家庭劇院,也沒有一架私人噴射機。整張紙上,只見一條條蜿蜒的自行車道,以及密佈在車道兩側,結滿果實的茂密樹林。赫里希說,「我們倆把它取名叫:夢想地圖(The Dream Sight Map)。」

當年,他們兩人拿著這張「夢想地圖」,問西雅圖市政府,能不能把公園旁的一塊約三個足球場大的毗鄰地,借他們圓夢?只可惜,那天他們吃了個閉門羹。但誰也沒想到,如今他們會在那塊地上,與上千名的志工,一同打造了西雅圖的驕傲:全世界第一座的公共「食物森林」:必肯食物森林(Beacon Food Forest)。

可以吃的森林? 兩位樸門人的都市實驗

有些人一聽到環保分子,心裡可能會想到激進抗爭,或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言論。但葛枚與赫里希,完全不會給人這份印象。相反的,你會發現,他們總是能展現幽默,逗得身旁的人笑開懷。而他們之間一搭一唱的絕佳默契,也讓人驚嘆不已。若去除掉外貌與聲音特徵,你搞不好會覺得這兩人是對雙胞胎。

 

photo (1)  

美國西雅圖市食物森林創辦人Jacqueline Cramer女士(右)和Glenn Herlihy先生(左)。 記陳易辰/攝影

 

 

「我們擁有相同的價值觀。」葛枚這句話不需要多作解釋,身旁的人立刻就點頭如搗蒜。而他們口中的「價值觀」,就是指樸門農藝的三大生態倫理:保護地球、照顧人民、共享多餘。

這三個概念看似天經地義,實際上在都會區裡,卻很難三個願望,一次滿足。從事景觀設計工作的赫里希舉例,像許多社區花園(Community Garden)為了美觀,大規模種植單一種景觀植物,又為了讓植物定型,而修剪掉分岔枝葉。這些行為既不自然,又浪費資源,更重要的是「它們還不能吃。」

因此,兩人開始構思,如何在一座城市裡,既保護自然資源,又能兼顧全人類的利益?他們的答案是,在西雅圖市立杰弗森公園(Jefferson Park)旁,約三座足球場大小的毗鄰地上,種一座可以吃的森林。

六年前,西雅圖市政府收到這項提案後,告訴兩人,「你們需要更多的人,更大的聲音。」使得兩人立刻了解到,這場都市實驗的下一個目標,是要讓自己的夢想,變成西雅圖的夢想。

蒐集夢想拼圖 要讓一塊地實現百種城市憧憬

photo (2)  

西雅圖食物森林開放人們自由種菜、採收,共享食物資源。 圖/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提供

 

號召群眾本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在西雅圖可說是難上加難。由於西雅圖是美國的移民大城,當地的人種、語言與文化都十分複雜。「我兒子上的小學裡,學生說的語言就有五十種!」赫里希說。

他回憶,三場說明會,來了各種不同年齡、語言、膚色、信仰的人,雖然彼此的意見不同,但人人都有自己的城市森林夢。活潑、外向的居民紛紛舉起手,高談闊論自己的建言;害羞、內向的民眾則拿起筆在張大白紙上,用書寫、繪畫表達無聲的好點子。

食物森林的前衛概念雖不易傳遞,但兩人一步一腳印,度過一千個日子後,蒐集到四百位居民的連署。當初兩人的夢想地圖,直至2012年時,已是張乘載數百人的憧憬藍圖。

photo (3)  

葛枚、赫里希與在地居民在西雅圖市立杰弗森公園旁的狹長毗鄰地上,建置必肯食物森林。 圖/必肯食物森林提供

 

而這份連署數字,不僅使西雅圖政府點頭了,還給了一筆十萬美元(約台幣三百萬元)的補助經費。

藏著大學問的森林生態系

有了地、有了錢,但居民的圓夢之路才剛啟程。除了最初的整地、製作土壤、建立澆灌及排水系統之外,葛枚與赫里希的經驗告訴我們,看似雜草叢生的森林,裏頭是井然有序的生物邏輯。

photo (4)  

 

 

必肯食物森林仿照自然森林,利用植物原有的高低落差,在小小一塊地上,種出人工植物群落。 圖/必肯食物森林提供,原繪者:葛拉漢.柏內特

 

所謂森林,總不可能是一種植物。植物群落可是空間收納王,從高十八尺以上的大喬木為中心,旁邊環繞著小喬木果樹以及野莓灌木叢,腳邊則是香草、蔬菜,蹲低身軀、觸摸土地還能發現密佈的地被植物與蕈類,最後可別忘記地底下還藏著根莖作物等寶藏。神奇的,不只是善用空間的森林層次。必肯食物森林裡的每個植物成員也都有一份獨家使命。

例如,喬木的巨大「頂蓬」可阻擋住強烈的陽光,保存了森林的水分,果樹落葉則是土壤之外的養分來源之一;還有可以固氮、製作肥料的豆類植物,和身為分解者的蕈類,形成一個天然的生態系。志工們還會定期釋放「授粉者」本地瓢蟲、蜜蜂,讓森林得以繁衍後代。

其中,整座食物森林種最多的是各種莓果:藍莓、黑莓、蔓越莓、覆盆莓......讓人不禁會問,這些數不清的「莓」,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生態功能?答案是:沒有,只因為社區居民太愛吃漿果了。赫里希說,為了傳遞必肯食物森林裏頭的生態知識,他們也依照學校的人口調查,選出五種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英文、中文、西班牙文、索馬利亞文以及越南文,把它們通通放在境內所有的解說看板上,供民眾參閱。

photo (5)  

秉持著自然農法,一座年輕的食物森林,逐漸在西雅圖市裡成長茁壯。 記者林伯東/攝影

 

從種下第一棵樹至今已三年,原先眼前一片荒涼的草地,現在已是一片茂綠的年輕森林。但在必肯食物森林裡茁壯的,可不只是綠意盎然的生機,還有西雅圖居民間的團結心及認同感。

多元與共享的實踐地 食物森林裡人人都獲益

「壯大食物,壯大人民。(Grow Food, Grow People.)」這是必肯食物森林的標語。如同高矮胖瘦的植物,在森林裡各司其職,必肯食物森林的志工們,也是如此。

世代之間,老人貢獻智慧,壯年人執行勞力,孩子們則負責當知識載體,準備在未來扛起責任。而專業之間,必肯食物森林不只需要園丁、樹藝師、木工......也需要餵飽群眾的廚師、幫大家照顧小孩的保母,以及在勞動結束的食物派對上,演奏非洲鼓的樂手。甚至,赫里希分享,必肯食物森林也曾邀請對未來徬徨的少年,跟著社區裡的木工、景觀設計師工作。藉此讓青年習得的一技之長,找回勞作熱忱。

photo (6)  

在必肯食物森林裡,不論男女、老幼,人人都能找到自己得以貢獻之處。 圖/必肯食物森林提供

 

除了世代、族群多元之外,另一項必肯食物森林的特色就是共享。意思是不管你是誰,只要你需要食物,不論是樹上果實,還是地上的香菇,通通都免錢。唯一的規則是,「別摘光,為別人留一些。」聽赫里希說,過去還曾有遊民來這裡採了蔬菜,就在公園旁賣了起來。居民的反應卻是,「看來,我們需要種更多。」只因為在他們心中,「分享並不是一種等價交換,而是無私的精神。如同植物間共存互補,必肯食物森林裡的西雅圖居民同樣互相照映,森林與人成了彼此間,最生動的隱喻。

這項好康傳的很快,據統計,必肯食物森林至今每週固定有30至50位志工,六年下來則累積破千人數的志工群。有人問,這麼多人、這麼多種聲音,難道不會讓所有事情越變越複雜?赫里希只說,如果今天食物森林裡有人想做不一樣的事,我們會拿出工具,並告訴他,「你來當領導人,由我們來幫你。(Be a leader, and let us help you.)」

他強調,必肯食物森林不屬於任何個人,應當讓所有人能在此自由築夢。多元、共享的精神,在這兒,不只是標語。葛枚與赫里希的話裡,充滿烏托邦式的理想。聽起來很不真實,但事實是,執行下來的成果驚人。舉例來說,西雅圖市政府要求必肯食物森林志工每年要付出五千小時的工時,作為租地、補助經費的代價;而去年統計,志工工時直逼一萬小時。更重要的是,食物永遠都有剩。

「你怎麼會知道這件事可以成真?」我忍不住問。赫里希回答,「我也不知道會不會成真,這一直是個實驗。」他停頓一下後,繼續說,「這場實驗是可能失敗的。但我們知道,若我們不試,就一定是失敗。」

為何同樣是免費,必肯食物森林裡沒有台灣常見的熬夜排隊、搶購一空的景象?或許是相對於個人的無底貪婪,群體共享的概念,反而讓人與人之間,多看見彼此的辛勞。因此在拿取食物時,也就能多節制點慾望,懷有感恩之心吧。

而正當我們還徘徊在人性掙扎時,西雅圖居民正開始籌劃下一步,準備擴建自由耕作區、孩童遊憩區,以及野生動物保留區。

承認吧,這也是你、我的夢想

六年來,居民圓了夢,都市多了點綠意,政府也博得滿堂彩。赫里希說,必肯食物森林計畫裡,只有一群人在抱怨:想搬來必肯食物森林附近的人們。因為周邊的房價,漲了。

photo (7)  

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在食物森林圓了自己種菜的夢想。 圖/必肯食物森林提供

 

「我相信這也是你們想要的生活。」當赫里希語重心長地說出這句話時,我心揪了一下。他會這麼說,不是無來由的。回憶在台灣將近一週的時間,他常會在高級餐廳或大樓走廊,看見一幅幅優美的自然畫作或是風景照片。他的疑問是,為什麼我們不在生活裡多留點大自然,讓我們隨時去接觸呢?有這個疑問的不只是他。許多人一定有觀察到,每當公家機關推出都市畸零地放領時,申請人永遠爆滿,必須抽籤拼運氣;而官辦園藝課程亦是每開課,必定吸引人潮報名。

食物森林是西雅圖居民的夢想。我想,大概也是台灣都市人的夢想吧。

「食物不該被金錢控制。」赫里希期望,透過必肯食物森林的故事,人們能了解,食物不該以金錢衡量,因為食物背後,牽動了人與土地,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而當這份關係重建後,人們體會到的快樂與知足,絕對是超越數字的。「農耕的目的,不是生產糧食,而是幫助人類完善自我。」葛枚則引述日本自然農法創始者福岡正信著作《一根稻草的革命》中的一句話,總結了食物森林背後的價值意義。

在地球另一側的西雅圖,葛枚、赫里希與一群西雅圖居民證明了,城市裡的食物森林,不是遙不可及的憧憬。而台灣的這一天,什麼時候會到來?取決於何時我們能拾起已被遺忘太久的夢想,在水泥叢林裡,種下第一顆森林的種子。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372/119128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rmonic1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