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94150/

全球香蕉絕症─黃葉病有解!改善土壤,搭配微生物製劑,罹病率降至10%,香蕉品質更好

香蕉界的惡夢「香蕉黃葉病」有解!香蕉黃葉病堪稱香蕉的黑死病,全球各地的香蕉產區都飽受黃葉病所苦,一旦植株染病,葉子會轉黃、枯死,目前沒有任何藥劑可以預防或治療。

全球香蕉產區都在嘗試找出解決方案,台灣農業專家研究多年,最近有了突破進展,由於香蕉黃葉病的病原主要透過土壤傳播,黃葉病的病原難以清除,研究員發現,透過「土壤改良」,讓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提高,透氣性、排水性變好,同時搭配微生物製劑,讓香蕉植株、根系都健康,就不易罹病。

蕉農簡守佳表示,某一區香蕉田的罹病率高達 70%,他原本打算放棄不種了,但在研究員的協助下,罹病率竟降至一成左右,品質也提高,他的香蕉更在去 (2022) 年比賽時獲得冠軍。

鐮刀菌躲在土內難以全滅,植株弱化時趁虛而入

全球香蕉主產區幾乎都是黃葉病疫區,台灣也不例外,香蕉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蘇育彥估計,國內約八成香蕉園的土壤都有黃葉病的真菌孢子。引發黃葉病的元兇是鐮刀菌,鐮刀菌屬於真菌,會透過器具、水流、雜草等方式進入土壤,接觸到香蕉的根部後,經由維管束進到香蕉植株內繁殖、堵住維管束,讓根部無法輸送水分及營養,蕉葉會轉黃,嚴重者甚至會整株縱裂。

香蕉黃葉病的病菌會演化,目前沒有藥劑可醫,學術界過去認為,對付黃葉病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育出抗病品種。農業試驗所農業化學組副研究員林素禎則表示,鐮刀菌躲在土壤裡,種植面積越大就有越多土體,要靠藥劑完全消滅土體中的鐮刀菌非常困難,從植株及土壤角度思考,發病的關鍵是「植株弱化」,當根系受傷、無法吸收水分及養分,香蕉營養不良,罹病機會便提高。

林素禎先進行盆栽試驗,她從高罹病率的香蕉田區採取土樣,搭配改良過物理化學性的土壤,兩者充分混合、放入盆栽種植香蕉,而香蕉苗定植盆栽前先接種微生物菌劑,並在栽培過程中提供均衡營養液,發現香蕉植株依然能健康生長、發病率很低。她認為,國內香蕉大多長期採慣行栽培,管理也相當粗放,栽培過程中很少補充有機質,使得土壤不易保水、保肥,缺乏團粒構造讓香蕉根系發育不良,鐮刀菌便有機可乘。

 

農試所與各地農改場協力,在屏東、高雄及雲林建立共同試驗區。甫上任的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斗南分場長黃瑞彰是土壤專家,他額外找了農民的香蕉田試驗,在進行試驗前,他先採了田區的土樣送驗,送驗結果顯示「土壤偏酸,且有機質不足」。黃瑞彰表示,原本希望提供微生物製劑給農民使用,但該地土壤的 pH值僅 4.28,加上有機質含量太低,「土壤狀況不好,用任何資材都沒用」。

黃瑞彰便先從改良土壤著手,一分地的香蕉園土壤裡,他加了 2 至 4 公噸的有機質及 200 公斤的苦土石灰。黃瑞彰解釋,他選擇的有機質並不是肥分較高的豆渣,而是肥分較低的粗纖維,粗纖維能增加土壤的孔隙率、更有效的保水保肥,也給植株根系更多空間可以伸展;苦土石灰則是拉高 pH 值,「酸鹼值是關鍵」,讓土壤有適合微生物生長的酸鹼度,如同人把腸胃顧好,就比較不容易生病。

試驗發現:罹病率從 70% 降到 10%,減藥、A蕉比例提高

除了健康的土壤,黃瑞彰建議農民使用健康種苗、改變肥培管理方式。臺南區農改場一共在簡守佳的香蕉園試驗三年,並分不同區域測試。第一年選在沒種過香蕉的田區,第二年收成後,再換到種植香蕉六年的田區,此外,農民原本種植烏龍蕉,黃瑞彰為了測試土壤改良、微生物資材是否有效,也改種植易染病的台蕉 5 號。

試驗結果相當讓人振奮,黃瑞彰說明,沒種過香蕉的田區並未發生黃葉病,生長勢明顯變好;種植香蕉六年的田區,原本的罹病率超過 30%,試驗過程分為對照區(未做土壤改良、未使用資材)與處理區(改良土壤搭配微生物製劑),結果顯示,前者罹病率為 55%,後者罹病率僅11%。另外,有的母株原本罹病,但使用微生物製劑處理後,長出來的側芽反而沒有罹病,黃葉病的再生率也明顯降低。

蕉農:本來要放棄治療,改變土壤後信心大增

香蕉園主人簡守佳因本次試驗不再恐懼黃葉病,他表示,過去農民對於黃葉病的對策是「輪耕」,同一塊田區種香蕉後,頭兩年的罹病率較低,一開始只有1%至2%,但會隨時間慢慢擴散,第三年起罹病的植株會明顯增加,產量隨之降低,當農民認為不合成本時,就會改種其他作物,另尋沒種過香蕉的「乾淨」土地種香蕉。

簡守佳細數,臺南區農改場第二年試驗的香蕉園,在試驗前已經種植了6 年香蕉,該田區的黃葉病發病率最高曾有 70%,「我原本已經放棄治療了」,在土壤改良以及微生物製劑的幫助下,罹病率成功降至 10% 以下,不僅抗病力提高,A蕉的比例也提高,產地 A 蕉(品質上等的香蕉)價格是B蕉的兩倍,A蕉數量增加也意味著收入增加。

簡守佳的香蕉去 (2022) 年參加評鑑也獲得全國冠軍,這一次的試驗讓他改變觀念,他過去認為黃葉病無解,且一直期待靠農藥資材來改善,但試驗結果讓他意識到「土壤才是最重要的」,把土壤顧好,不僅罹病率降低,田間工作量也大減,他以前種一批香蕉得噴 11 次農藥,土壤改良後頂多只需要噴 2 次農藥。

土壤專家:好土壤搭微生物事半功倍

黃瑞彰本次試驗使用農試所、高雄區農改場及臺中區農改場所研發的叢枝菌根菌、貝萊斯芽孢桿菌、液化澱粉芽孢桿菌。香蕉研究所所長邱祝櫻表示,使用微生物後讓香蕉更加健康,因此可以降低罹病率。

黃瑞彰和林素禎都認為,土壤改良是防治黃葉病的基礎,使用微生物製劑後則能「事半功倍」。黃瑞彰說明,農民往往期待特定資材扮演「救世主」,一次解決所有問題,卻忘了土壤裡本來就有很多微生物,土壤改良後讓微生物有好的生存環境,此時加入微生物製劑,便能讓有益微生物壓抑病原菌,加速達成抑病效果。

農試所預計後續再增加試驗區,林素禎表示,試驗並不單是一次性改善香蕉園,農民也要改變原有耕種方式,「土壤不會說話」,因此建議農民一至兩年就要採土送驗一次,同時檢查土壤有無犁底層,種植過程必須增加有機質來改善土壤結構,並搭配適當的水分及肥分管理,才能持續降低罹病率,農試所和農改場未來也會辦理更多觀摩會讓農民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rmonic10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