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糰發酵程序
周老師教的麵糰發酵程序
發酵麵食要注意氣溫,要隨著氣溫調整和麵的水溫及最後發酵的方法。
天氣熱時用冷水或冷牛奶和麵。最後發酵時只要放在蒸籠裡,蓋好,在室溫下發酵即可。
天氣寒冷時要用約40℃的溫水和麵,最後發酵時同樣放在蒸籠裡,但下面的水鍋裡要裝些熱水,以提高蒸籠裡的溫度。
另一個重點就是不要用大火蒸,蒸籠蓋也不要太密閉,否則蒸好的饅頭和包子表皮會皺縮。
---------------------------------------------------------------------------------------------------------------------------
「基本發酵」是指把麵糰揉好後,整團放在盆中,包好,放在溫暖潮溼的地方約1-2小時。在這個過程中酵母菌會繁殖而產生二氧化碳、酒精及水份,所以麵糰會變得較大、較溼軟,並有香香的酒味。
發酵要發多久,必需看溫度,「要等麵糰發到兩倍大」只是個概略的說法。判斷麵糰是否發酵完成的標準方法是用手指輕按麵糰,如果鬆軟而沒有彈性,就是發好了。
基本發酵後,我們會把麵糰分割成小塊,重新整型。這樣一來麵糰裡的氣體又被擠出來,體積又變小了,所以上爐蒸之前必需再放置一段時間發酵一次,讓它再變大,這叫做「最後發酵」。
最後發酵是不可省略的,不然蒸好的包子饅頭會又小又硬,但趕時間時基本發酵就可以省略,或縮短時間。當然有基本發酵的包子饅頭風味較好一些。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8091602527
======================================
酵母將麵糰中的醣分解產生酒精、二氧化碳和其他有機物質,麵糰膨脹至原來數倍的體積而成為鬆、軟的性質。麵糰在發酵作用後,麵糰酸度增加,麵筋膠體性質受到改變,麵糰變得較柔軟而更具彈性和延展性。
麵糰進行發酵時,發酵室需控制適當之溫度及濕度,同時不可處於通風環境,以免發酵室溫度不均而影響發酵。
溫度
發酵室溫度太低,會減慢發酵的速度,麵糰置於溫度零下的冷凍櫃內,發酵作用便暫停;發酵溫度過高,發酵速度快,麵糰產生酸味,麵糰組織不良,同時易引起野生雜菌的繁殖。
濕度
發酵室內一般的相對濕度約在 75%~80% 左右,發酵室內濕度太低,麵糰表面的水份被蒸發而乾燥結皮變硬,麵糰無法向上膨脹。發酵室內的濕度過高,易使麵糰表面糊化,同樣影響麵糰性質。
發酵的三個階段
基本發酵
發酵主要是使麵糰膨脹同時擴展麵筋。麵糰攪拌後的第一次發酵為基本發酵。
- 直接法的基本發酵
直接法的基本發酵時間約為 2 小時,基本發酵的時間視麵糰性質、酵母、糖、鹽、水用量不同而異(水份多的麵糰發酵快但膨脹體積較小)。一般麵糰攪拌完成的體溫為 26C 左右,發酵溫度約在 28C 左右,發酵完成時麵糰內部溫度不超過 30C。判斷麵糰是否完成基本發酵的方法: - 中種法的基本發酵
中種法的基本發酵時間約為 3.5 至 4.5 小時之間,麵糰性質、酵母、糖、鹽、水用量不同而異。一般攪拌完成的體溫為 25C 左右,發酵溫度約在 26C。判斷麵糰是否完成基本發酵的方法:
- 麵糰體積膨脹一倍左右
- 以手指插入麵糰,指洞不會立即密合(請見翻麵說明)
麵粉筋度較低的麵糰可以不翻麵。有些食譜會將直接法中的基本發酵、翻麵、延續發酵統稱『基本發酵』,食譜中不會註明翻麵及延續發酵的時間,其內容中的基本發酵時間為三者加起來的時間總合。
- 體積為原來的四至五倍大
- 麵糰中央微陷
- 用中指與食指捏取一部分麵糰向上拉起,如麵糰感覺很有彈性表示麵筋尚未軟化,反之如輕拉即斷表示發酵完成
- 麵糰表面乾燥
延續發酵
直接法麵糰在翻麵後繼續發酵,稱為延續發酵。
中種法麵糰因需要二次攪拌,在第二次的攪拌後麵筋過於緊蹦,需進行短時間的鬆弛,使麵糰恢復柔軟,此鬆弛階段為延續發酵。所需要的延續發酵時間視種麵糰及主麵糰的比例而異,一般在10至20分鐘之間。
延續發酵的時間長短視麵粉性質而定,麵粉筋度愈強,延續發酵所需的時間愈多。延續發酵後麵糰的體積重新膨脹,待發酵完成即可取出分割、滾圓。
中間發酵
剛進行分割滾圓後的麵糰較緊密,不易整形,因此需要再經過短時間的鬆弛,此為中間發酵。
中間發酵所需的時間極短,一般約 8~15 分鐘左右,視麵糰實際狀況而定,待麵糰恢復柔軟,即可進行整型、包餡動作。
中間發酵溫度一般約在 30C 左右(請以食譜上註明溫濕度為準),濕度在 70%~75% 之間。
最後發酵
麵糰在整型後,內部因發酵所產生的空氣大部份已被擠出,麵糰組織緊密,需要再經最後一次的發酵使麵糰重新再充滿氣體,如此進爐烘焙才能獲得鬆軟的麵包,此一階段發酵為最後發酵。
最後發酵溫度約在 35~38C 之間,濕度在 80%~85% 之間。
發酵室溫度如過低,則發酵進行緩慢,所需發酵時間延長,烤出來的麵包組織易形成不規則的大孔洞。發酵室溫度過高,則麵糰外部發酵速度大於麵糰內部,造成組織不均。
發酵室濕度過低,易使麵糰表面結皮,表皮失去彈性而無法在烘焙時順利膨脹,麵包體積小,顏色不佳(麵糰過乾抑制酵素的分解)。濕度過高,麵糰表面易產生氣泡。
最後發酵時間一般在 45分鐘左右,但因發酵室溫度、麵包所需的體積及麵糰性質的不同而異。最後發酵過久的麵糰,容易產生酸味,麵糰因過於柔軟而扁平,烘烤後內部組織有大孔洞。而最後發酵不足的麵糰,烘焙後無法得到鬆軟的成品。
測試最後發酵是否完成,以手指沾粉從麵糰側邊壓下去,麵糰會慢慢彈回來;如果麵糰很快彈回來表示發酵不夠;壓下去不彈回來表示發酵太久。
翻麵
翻麵用於直接法,翻麵的作用:
- 使發酵均勻 因為直接法為一次攪拌,麵糰在長時間的發酵中容易出現上下溫度不均的現象
- 促進發酵 麵糰裡因充斥著太多發酵時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會抑制發酵的進行,將二氧化碳排出同時補充新鮮的空氣,可促進發酵進行。
- 增加氣體保留性 新鮮空氣的介入,刺激發酵,可增加麵糰對氣體的保留性,促進麵筋擴張。
翻麵的方法
翻麵的動作是把盆壁周圍的麵糰拉往鋼盆中央,並以手掌輕壓麵糰將內部的空氣擠出,此時動作不宜快速或用力,以免將發酵中的正在擴展中的麵筋變得脆硬或將結構蹦斷;然後抓起麵糰中央,把麵糰上下倒置反過來放,讓原來在盆底的麵糰朝上,一方面使麵糰表面看起來較平整,另一方面也使麵糰上下可以發酵平均。如果發現盆底的麵糰有輕微的黏在盆壁上,可以用刮麵板輕輕刮下即可。
何時翻麵
麵糰在基本發酵至一倍半大時就可以進行翻麵了。測試麵糰是否已達翻麵標準:
- 將食指從麵糰頂部中央位置輕輕插入五公分(可在手指上先沾點麵粉,以免麵糰黏手而影響指洞的判斷),將手指抽出後,如果麵糰上的指洞很快的有密合的現象,須再延後翻麵的時間。
- 如果指洞不會被麵糰密合而填滿,而且麵糰沒有快速下陷,表示可以進行翻麵動作了。
- 如果麵糰在手指抽出時,麵糰像洩了氣的氣球快速下陷攤平,表示已過翻麵時間,此時應立即翻麵,同時,麵糰接下來的延續發酵時間應縮短,以免發酵過度,麵包產生酸味。
直接發酵法
又稱直接法,或稱直接攪拌法。
將所有的材料以先後順序放入攪拌盆中一次完成攪拌程序,攪拌後的麵糰直接進行發酵。直接法方便而且省事省時,因此是最常被使用的麵包製作方法,但因為發酵時間較短,麵糰發酵不足,所以製作出來的麵包易於老化。
直接法的過程:
中種發酵法
何謂『中種法』?
一般我們常看到食譜中把所有的材料混合在一起攪拌,揉好的麵糰直接進行基本發酵、翻麵及延續發酵、分割滾圓、中間發酵、整形、最後發酵等步驟,這是『直接發酵法』(Straight-Dough Method)。但是,要製作更香更柔軟的麵包,專業師傅們採用的是『中種發酵法』(Sponge-Dough Method)。
中種法的特色是:
- 使用二次攪拌。
- 第一次攪拌取配方中 60%~85% 的麵粉和比麵粉重 55%~60% 的水,以及所有的酵母和改良劑混合攪拌,揉出的麵糰叫『中種麵糰』(Sponge),又稱『種麵糰』
- 第二次攪拌將基本發酵後體積膨脹四至五倍的中種麵糰切成小塊,加入其他如糖、水、鹽等材料繼續攪拌到,待水分被麵糰吸收後,再加入油脂材料一起攪拌(油脂會妨礙麵粉與水的結合,對麵筋的形成造成阻礙),揉出的麵糰即是『主麵糰』(Dough)。
- 中種法的水份調整:水份多的麵糰發酵較快,但麵糰膨脹體積不及水分少的麵糰。
- 酵母及改良劑的使用:中種麵糰有較多的時間來進行發酵,因此酵母及改良劑的用量可以較直接法減少20%
優點
- 麵糰膨脹力強
- 成品體積較大,且內部組織柔軟細緻
- 可以減短基本發酵及最後發酵的時間,同時可以降低揉麵操作不良所導致的失敗
缺點
- 需將材料分為中種麵糰及主麵糰兩部分分秤
- 多一次的攪拌工作,整體操作時間長
中種法的過程:
- 第一次攪拌 種麵糰材料攪拌至麵糰捲起階段(見麵糰攪拌的幾個階段),材料混合均勻,但麵糰表面粗糙。
- 基本發酵
- 第二次攪拌 加入主麵糰材料攪拌至攪拌完成階段(見麵糰攪拌的幾個階段)
- 延續發酵
- 分割、滾圓
- 中間發酵
- 整型、包餡
- 最後發酵
- 烘焙完成
中種發酵法與老麵發酵法有何不同?
中種法依種麵糰的配方比例及種麵糰的發酵時間不同,也分為許同種。如快速中種法、標準中種法、長時間中種法...等等。中種法和老麵法在本質上是相似的,只是一般用老麵發酵法用於硬質麵包效果較佳。
直接法改為中種法的配方換算:
- 將直接法的材料分為中種麵糰及主麵糰
- 決定中種麵糰及主麵糰的麵粉比例,(80/20,70/30,65/35,60/40),百分比分配可依據如下判斷: 麵粉筋度愈高,中種部分麵粉比例愈多
- 需要發酵時間愈長,則主麵糰麵粉比例愈多
- 需要發酵時間愈長,則中種麵糰水分比例愈少(麵粉比例也愈少)
- 減少糖的用量 1%
- 除中種麵糰所需的麵粉及水外,酵母、改良劑皆列在中種麵糰部分
資料來源為中華殼物研究所印行之『實用麵包製作技術』,參考章節為『烘焙計算』、『攪拌』、『麵包製作方法』
http://ebake.dyn.dhs.org/Basics/DbListItem.asp?Name=直接法
==================================================================
發麵的製作
發麵是由水、麵粉與酵母或麵種所調製之膨鬆麵糰,又稱活麵。其特性為產品組織鬆軟而有發酵特有的香味,但發酵的程度會影響到麵糰之鬆軟度、產品的體積、產品的風味與產品之品質,故發麵調製的重點在發酵程度的不同,只要掌控發酵的程度,即可調製各種不同性質的發麵麵食。發麵可製作的產品有包餡與不包餡兩大類,包餡的有包子、烙紅豆餅、發麵蟹殼黃--等等;不包餡的有饅頭、山東鍋餅、火燒----等等,但基本的麵糰製作則是相同的,以下特將發麵的製作說明如下:
1.攪拌:
麵粉加水與酵母或麵粉加老麵與水攪拌或揉成均勻光滑的發麵麵糰, 攪拌時要注意每種產品的麵糰軟硬度。
2.第一次發酵:
俗稱為醒麵或基本發酵,在發麵麵食稱基本發酵比較較合適,因為麵糰經攪拌後,會形成很強的麵筋,彈性好,故將攪拌後的麵糰放一段時間,使酵母產生作用後麵筋會軟化。以前第一次發酵時間大約1~2小時,目前已將時更改為 5~10分即可,但也沒有硬性規定,因為發麵時間短故有的人稱之為鬆弛。
3.壓麵:
發麵麵食若經壓麵處理,則成品品質較細緻,故為了壓麵後能有良好的發麵品質,故第一次發酵不可太久,以免有太多的氣體壓不出來,而造成組織粗糙、孔洞多之缺點,故壓麵對發麵的麵食非常重要,只要將麵糰摺疊返覆壓延至光滑。
4.分割:
壓延後的麵片馬上捲成圓柱形,即可用切、揪等方式將大麵糰分割成所需之大小。分割的麵糰大小要一致,整齊的排列,以便進行整形處理。
5.成型:
分割之後的麵糰要進行整型的工作,也是產品製作過程中的最主要步驟。成型方式不論有餡或沒餡都要成型,沒餡的可用切、壓、揉、捲、捍等手法成型;有餡的則要捍皮,再包入各種不同的葷、素餡,再用手捏、搓、摺、夾、鉗等手法成型,將麵糰整型成漂亮的形態,以利產品銷售。
6.發酵:
將成型後的麵糰放入最後發酵,並調節至適當的溫濕度,進行熟製前的發酵,也是產品製作過程中的最重要的手續,發麵製品組織的鬆軟硬實、體積的大小、品質的好壞都和發酵有很大的關係,故發酵程度的判斷非常的重要,因為發酵後就要熟製了。
7.熟製:
發酵後的麵糰即可進行熟製工作,也是產品製作過程中的最後一道手續。發麵類可用蒸、烤、炸、烙或煎等方式來熟製,一般熟成的工具與方法是,蒸的產品用蒸籠、炸的產品用油炸鍋、煎或烙的產品則用平底鍋。熟製的時間要看產品的特性、體積大小、火力大小、熟成數量、產品厚薄、餡心種類、外形式樣等等來判斷,所以熟製前要先了解以何種適當的方式將產品熟成。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7102009454
==================================================================
冷水麵及燙麵
麵粉加水揉製成麵糰,稱為水麵糰。水麵糰可分為冷水麵糰和燙麵糰,其中燙麵是中式麵食獨有的做法。
水麵糰的基本烹調法為:蒸、煮、炸、煎、烙。
蒸──蒸餃、湯包、燒賣
煮──各種麵條、餃子、餛飩、貓耳朵
炸──巧果、薄脆、炸餛飩
煎──蔥油餅、餡餅、鍋貼
烙──菜盒子、烙餅、荷葉餅
可以看出,中式水麵糰可以利用這五種烹調法,西式的水麵糰只能煮、炸,沒有蒸、煎、烙,因為西方人沒有發展出燙麵,而冷水麵蒸、煎、烙後會很硬(但西式烹飪也因應這個情況,發展出糊狀麵食,如鬆餅、可麗餅等,這些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冷水麵和燙麵的差別在於:
一、麵粉的吸水率不同
二、麵粉的性質改變
麵粉可以吸收的沸水,比冷水多一倍以上。純沸水麵糰中,100克麵粉可含100克沸水,仍然是固體的麵糰。純冷水麵糰,100克麵粉只能含40-50克冷水,如果加100克冷水,它會變成麵糊。
就因冷水麵含水量少,若用蒸、煎、烙的,就不能讓麵糰吸到水,所以會很硬。冷水麵最好的料理方式就是煮,可以吸收到充足的水份。冷水麵也可以炸,乾脆把水份炸乾,讓麵糰變成焦脆,也別有風味。
麵粉的性質改變,是指它已經被「燙熟」,所以麵筋無力,比較不會收縮,製作上更方便。
我們在做麵食時,食譜常指示把麵糰「醒」幾分鐘。「醒」就是放置麵糰,使它的筋麵鬆弛、質地均質。
剛揉好的冷水麵糰,因為麵筋形成且被拉扯,所以很緊繃,你要擀成什麼形狀,它偏不聽,一直縮來縮去,必需放置一段時間讓它鬆弛,才能擀成需要的形狀而不會變形。
燙麵就沒這問題,不醒也會乖乖聽話。(但是放置一段時間仍然是需要的,這能使兩種麵糰都均質化,本來揉的不好的麵糰,放置一段時間,再一揉,會變得光滑許多。)
燙麵和冷水麵,因為這些不同,所以烹調法和口感也不同。如上所言,
燙麵宜:
蒸──蒸餃、湯包、燒賣
煎──蔥油餅、餡餅、鍋貼
烙──菜盒子、烙餅、荷葉餅
冷水麵宜:
煮──各種麵條、餃子、餛飩、貓耳朵
炸──巧果、薄脆、炸餛飩
在口感上,燙麵麵食由於沒有直接沾到水,表面不會黏糊,所以吃起來特別Q,有咬感,看起來也特別透明。
冷水麵若用水煮,則因表面遇水而有點黏糊,以致較不透明,但如果煮的火候得宜,仍然可以相當Q。冷水麵也可以用炸的,逼出本來已經不多的水份,加入油份,變成油酥麵般的香脆口感。如果用燙麵炸,水份很難去的乾淨,不容易炸脆。
有人把冷水麵拿去蒸,例如把水餃蒸過代替蒸餃,這不是正確的做法。水餃皮含水量不足,蒸後粉粉硬硬的像沒熟,沒有蒸餃皮的Q度和透明感。
最後提到和冷水麵和燙麵時需要的水溫。冷水就用室溫的水即可,燙水為95℃上下。和麵不宜用「溫水」,只有先加沸水再加冷水的做法,這專用在「煎」的麵食上。
在和鍋貼、蔥油餅、餡餅等煎的麵糰時,食譜會寫兩種水的分量──先把沸水沖入麵粉盆中,用筷子用力攪拌,讓大部份麵粉變成燙麵,再把冷水加入,讓小部份麵粉變成冷水麵。
燙麵很Q,冷水麵在油中煎過會很脆(就像巧果),所以好吃的蔥油餅是外脆內Q的。如果把沸水加冷水變成溫水,再來和麵,兩種效果都無法達成。
至於要Q不要脆的麵食,如蒸餃、湯包、荷葉餅等,一定要全用沸水,做出來才會又軟又Q,冷了也不變硬。
菜盒子算是半煎半烙的,所以也可以加部份冷水,但不宜太多,否則外皮會太硬
留言列表